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秋日何时来 Quand vient l'automne (2024)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5 IMDB 7.2 正片
      Cerrar los ojos
      2023
      剧情片
      西班牙/阿根廷

      闭上眼睛

      Cerrar los ojo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震颤。角色说“电影的奇迹止于德莱叶”,艾里斯没有创造电影的奇迹,但他重现了奇迹:当记忆和灵魂都已经离我们而去,电影所承载的不再是历史或回忆,它不同于一段旋律、一张图像、一个直觉或一个眼神,它是所有这一切凝结而出的情感,是感性的、原始的、直接的、纯粹的甚至失落的力量。
      • 全程正反打的拍法,难怪会被戛纳主竞赛pass掉,从视听的角度确实没什么可说的,大量的对话可以用冗长来形容,但是从主题表达上,可以有更多私人化的解读。这就是老导演对于记忆、时间和胶片电影的理解吧,一张照片,一个象棋,电影可能就是记忆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感觉和印象,你要是这是奇迹就是奇迹吧。
      • 6.5。時隔三十年才再度歸來的Erice已滿是暮年的痕跡,全然不復靈動與表達欲。前一個半小時冗長的對話戲滿是毫無張力的正反打,之後亦是在對前作中迷影情結亦步亦趨的模仿才找回一二分年輕時的風采。他的境遇一如片頭和結尾中不斷凝視的石像,仍保留著最璀璨時的樣貌,卻對歲月的蹉跎束手無策。
      • 3.5。只有在影院看才能体会到它独有的一种属于西班牙电影的寂静感。它从那些看似循规蹈矩正反打镜头里渗透出来。惆怅感本来开始四处弥散,但失踪男主角被发现后却被压实而失去了继续流淌的动能。一定要给“寻找”一个无结果的结果的意图本身就很笨重,那些关于记忆的辨别也逐渐变得浅显而答案单一。和蜂巢的幽灵或者南方相比,那种急切要寻找答案的渴望拉低了整体的情绪价值。是不是人步入暮年就再也无法轻盈起来了呢?遗憾之作。但又确实值得一看。
      • 悲伤到骨子里的一部电影,令人无以为藉的一部电影。维克多·艾里斯创造的是一个与当下每一“格”都不入的世界,那是一个物质性的旧世界,一切都以具体的肉身或物作为载体,失去的人生碎片都能在物的索引之下寻回某些痕迹。而至为神圣的是,作为实在的电影具有某种忧郁的旧世界的神力,因为物(胶片)与空间(电影院)共同实现了召唤旧世界的仪式,这让电影比一个棋子、一条绳结、一本旧书更进一步。唯一遗憾的是所有这些都已经“过时”了,物不再激发,因为物被新的、胶转磁的、敌视所有权的时代彻底剥夺了。我们只能盼望,也许在未来,每一个物都能成为一盘胶片,需要的只是一架放映它们的机器——如果这不是更加奢侈了的话。
      • B. 如此直观地感到三十年岁月的重量。视听调度一改前作中灵性的氛围塑造,而是用访谈式的对话几乎占满所有篇幅,无限重复的正反打镜头对观众的耐心构成极大挑战;内容上则将暮年对于消亡的反思和从影坛“失踪”期间的存在主义自省全数注入文本:当记忆逐渐消失,我们如何锚定自己的存在?艾里斯的答案是用电影回到过去,于是在长篇累牍的对话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如同德莱叶还魂的观影仪式,而影像超越一切最原始的情感力量,也在这最后一刻才真正迸发出来。2023.5.22 Debussy
      • 维克托艾里斯显然来自一个被埋没,只可被回望的巨人时代。一部仅仅在拍摄幽灵的电影:曲调,胶片,旧广告,书的扉页,如果《榅桲树阳光》关于如何留住阳光,那《闭上眼睛》就是关于如何等待蜡烛的熄灭。现实中已经只剩灰烬,所以像塔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电影,必须要回到招魂术的过去,回到《蜂巢幽灵》的开始,一座放映胶片的乡村影院。而失踪的演员也显然是艾里斯自我的指涉:在电影史神秘失踪的二十年,只有电影才能将他带回记忆之中。
      • 维克多·艾里斯暌违三十载的新作,关于时间、记忆、身份与遗忘,虽不无沧桑老迈之感,却仍旧稚拙、恳切、温润,予人回思冥想之力。1.与同为“手册十佳”的[迷雾中的她]均聚焦一场无尽求索,只是后者以女性为主体,通往全然的开放可能和神性新生,本片则是男性主导的寻找,沉坠入暧昧现实并闭合成环。2.结构巧妙独异:未完成的两段片中片恰为首尾,重合构成观影体验的开端和终结;戏中戏缺失的中部正好对应叙镜中主演失踪的20年时光;残缺的影中影“想象”由电影“现实”填补,均为追寻之旅。3.戏外更与艾里斯“在影坛消失30年”构成互文,还同西班牙影史进行对话——永恒的女主角安娜、[睁开你的双眼][谜一样的双眼]……4.致敬霍克斯、德莱叶、雷。5.本片提醒我们不止于凝视,更要闭眼:抽离,思考,重新体味物,发现其他感知的丰盈力量。(8.8/10)
      • 本片就像是一部在积灰的老旧仓库里无意被发现的遗片,但当光线重新将它投射到大银幕上便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古典而迷人。复刻《赤胆屠龙》一段简直让人感动落泪
      • 一部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会拍出电影,也是维克多·艾利斯自己的《电影是什么》。或许,那些寻找的铺陈和过渡太过于絮絮叨叨,让这个迷人而又神秘的故事,不必要的冗长,让主竞赛也远离了他。但这仍就是一场动人的谢幕——在故事里,电影能不能唤醒沉睡的记忆,并不重要;但电影是且一直会是人类关于时间最伟大的仪式。
      • 寻人寻回忆,背后的故事还不够饱满。上来第一句台词就是中文让人意外
      • 内核和表现手法都是感动的,但真的真的没必要这么长这么慢节奏...尤其悬疑的气氛时不时的烘托一下,让你又不能有丝毫懈怠,原本慢节奏电影的享受感也没有了。Julio的表演倒是毋庸置疑
      • 正如电影里的剪辑老师说的,《告别的凝视》是属于大银幕的。这个故事我自己看可能会觉得中规中矩,但在银幕下,尤其是最后三十分钟周围和我都陆续开始啜泣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奇迹降临,不知道德莱叶认同否。
      • 或许对于维克多·艾里斯而言,时间、记忆甚至电影的主题都比不上那更加至高无上的,也就是“独一无二的手势”的主题,因此在平静的笔触中,他消除了任何过量的风格,从一张面孔到一首主题曲来制造当下的瞬间,而结尾对时间的收束发生了近乎暴力的效果,因为“独一无二的手势”也是“被禁止的手势”,但矛盾的是,这可能也是我们需要电影的地方——别忘了《蜂巢幽灵》的开场,电影院里存在怪物。
      • 观感提不上去,感觉整体的处理都很费劲,结尾生硬
      • No.10130【2023最后一部】。2023戛纳首映单元。的确是主竞赛水准,但艾里斯叫屈和福茂没放这部都可以理解。影片用一种很平缓的语调讲了一个悬念故事,悬念的展开方式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潘佩罗小组近年的玩法;不过说回来,剧作虽然很精巧(导演寻找“真相”的过程成了未完成影片中男主角“历险”过程的代指),但失忆这个事儿真的顺拐了,以至于电影只是有关于(基于胶片的)电影,而抽空了(可能的)社会指向。小镇电影院那个场景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安哲的《养蜂人》(甚至影片配乐都隐隐有点卡兰德罗的味道)。也许影片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在2023的诸多老导演新作里面选择得还是“往后看”而不是“向前走”。
      • 与2022年的《致敬》高度互文,主角都在电影胶片断章里寻找一个遗失的幻影,将电影之神“迎接”而来的都是剪辑师,“施法”的场地都是倒闭的电影院,但《致敬》更当下,而本片则是在回望,影片的指涉很清晰,电影就是回忆,寻找戏中戏的男主角就是寻找回忆,至于是什么的回忆,可以是1945年影像作为媒介带来的东方主义想象,可以是1967年的弗朗哥,也可以是2012年关于电影是否已“死”的追问。电影极度工整,两重的缝合性既囊括了片头片尾父女相认的戏中戏外,又开启了片尾两重空间里的角色齐望镜头闭眼,带来的全面回忆,而关于回忆,维克多艾里斯以歌声以赠言以结绳以血缘,不断叩问着回忆的存在与否。这几年各国这么多元电影、电影情书的出现,背后还是指向电影行业正在消亡的事实,本片用行业消亡代记忆消亡,无新章,惟情切尔。
      • 为电影之所以为电影书写了一个极其美妙的扭结。看似是由内向外再回归到作为片段的内容物,作为感性的怅然若失的载体,传达电影的情感力量。实际上又同时或更加是由外向里再重新到外,在完整的起点、结局乃至过程中,主角完成了他一开始的使命,我们则回到电影真正的外部,回到作为观众的开始,结束一段理性的关于电影奥秘的探索之旅。
      • 9.2 开头的引子是那个熟悉的维克多艾里斯,而后画风一转进入现代,没有了神秘感的营造,而是通过通俗的情节剧来呈现电影最本初最清澈的特性:一曲探戈,一张照片,一颗棋子,一卷胶片...物件的重现是可追溯性的记忆,而影像的存在使它们流动起来,无论它是是否被涂抹,被隐藏,被损坏,有些东西仍然是不可摧毁的。《闭上眼睛》将和它承载的一切意义一样不朽,shame on福茂!
      • 4.5;宛如《南方》之“我把他留在窗边,像留给命运。” 呼应《告别的凝视》(窗边照进来的光刻骨铭心),宛如《蜂巢幽灵》之影院科学怪人见证父女在此重逢(一种断代的漫游),银幕洒下的光落在黑暗中漂浮起来的脸孔上,闭上眼睛遁入胶片行将陨落的世界,时间回归圆圈初点,这一刻正是彰显何谓电影本体的瞬间——文本的联结穿透导演创作生涯,光线从安娜的眼睛漫溢过流年的变迁,这是一首唱给谢幕的挽歌。 时间和爱情已然逝去,声音和灵魂皆已喑哑,追寻的旅程亦尚未找到结局,而承载着情感负累的电影虽蒙尘而常新,循着记忆的绳结踏入往昔的河流(物化的最大功能化),让我们记住爱记住时光,记住神迹在胶片上显形的每一帧,此刻德莱叶回魂,木乃伊术重生,这是维克多·艾里斯的时光之尘和尤利西斯之旅。
    • 豆瓣 7.7 IMDB 7.8 正片
      Kuru Otlar Üstüne
      2023
      剧情片
      土耳其/德国/法国/瑞典

      枯草

      Kuru Otlar Üstü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用三个小时酝酿许多人一生的厌男情绪,看到后面的我面部都扭曲了。男性习惯了作为上位者操纵权力关系,一旦他受到较之更高的权力的鞭笞,就开始变本加厉地向下施力。如果这种向下的力也被打破,他便无所适从。但是男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如此善于编织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甚至不惜牺牲同僚或是共谋者,也要拾回上位者的姿态。对于他们惊人的自洽能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不陷入他所设下的语言的圈套,随他做自己故事的主角,由他对干草直抒胸臆。看,他还得时不时主动打破那第四堵墙,才能解决一些生理上的毛病。
      • 顾影自怜的错乱和意淫,je te jure c’est rien de rien,de pire en pire
      • 被狠狠说教到,锡兰已成为绝对理性的社会学导演,人物的眼睛中看不到深渊,只窥见围墙。《冬眠》《野梨树》初露端倪,《枯草》则更为彻底:阐述制度体系、环境构造与人物行为间的互为因果(消极的、虚无的),并最终指向社会道德水准与人类精神归宿。后段男女主漫长的争辩是摊开所有实验变量后的一次排演。还是怀念从前那些超验的神性时刻。
      • 锡兰的水准之作,此次的男主角虽然也属于知识分子,但状态更贴近普通人,这是一个满是缺点的男性,一个热爱爹味教育、好妒自私、自以为是的小镇老师。他在掉落式的百无聊赖的工作里,可以说是“再一次”地凋落,最终以近乎渴求的方式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寻求尊严。这依旧是一个契诃夫式的文学电影。 片中的两个女性好有力量,一个虽然是残障人士,但完全掌控着自己的欲望关系和情感关系,一个是处在下位者的女学生,面对反反复复的逼迫也始终不曾服软。两人在影片的最后完完全全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地碾压了男主。锡兰的观点也呼之欲出。
      • 锡兰近几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他们刚开始抱有某个明确的目标,随着剧情发展,目标无法实现,对自身命运逐渐失去控制。作为男性的锡兰,以充满审视的笔和摄影机为手术刀,将男主角剖开,其虚伪、自私的本性被一览无余。 锡兰的对话是文学的,后几场会话精彩绝伦。他的视觉则是油画的,设计了独特的透视光,很多场景精美得像点缀着宝石的织物,像博物馆里的古典绘画返回到现实。本片雪的场景让我想起勃鲁盖尔。 几幅静态和动态的肖像,增加了影像的超现实层次,是锡兰一如既往的技巧。男主角打破第四堵墙,既流露出锡兰沉郁底色里俏皮的部分,也说明在恒定的深厚技巧里,他仍留出成长、改变的空间。 过去曾有一个文学与电影热恋的时代,锡兰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大师。
      • 【C】近三个半小时的浅尝辄止。其实不差但是。。太痛苦了,《冬眠》本已经到达这种形态下的天花板,锡兰偏一条路走到黑走火入魔,终于拍成一个中年爹味小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拍的最好的一帧还给截出来做海报剧透了。。每次在影院看锡兰都想扇死自己。
      • HKAFF-04-戛纳主竞赛最佳女演员获奖片。影片用197分钟去呈现一个男人枯萎的过程,用结尾的话来说就是这片满是挫折的土地上,人活着活着就内心枯萎了。尽管是部大男主片,但没想到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却是顽强生长的女性,这也是戛纳授予最佳女演员的原因吧。男人们有太多的诱惑与光芒了,总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一点挫折就完全崩溃了。最后致敬中文字幕译者,太强了!
      • 美丽的事物在到达我们之前卡在了我们自己编织的网上 这个电影正是这样 影像叙事的独特美感(最后一个场景)在到达观众之前先卡在了作者不知疲倦的理性反思上(冗长的对话) 当艺术家投向他人深邃而热切的目光 转而只投向他自己时 情感变成一种冷酷的酸楚 人物只是思想的形式 缺乏自然的意图 作者的过度自知限制了影像表达生命自在的可能性 然而它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的永恒徒劳 一个理应为他人带来文明之光的教师终究困在自身的局限中 在理性上被她人弃绝 女孩在雪中回望的神来之笔 也映证了语言的无效 他们之间终究隔着银河 我也终究与这种暮霭沉沉、绝望地诉诸于台词的表达方式隔了银河 锡兰的严肃、自省、辩证、谦卑 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的开诚布公令人尊敬 然而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对言语的厌倦
      • 一半集《狩猎》,一半集“燃冬”。
      • TIFF 23 day9 第20部 太喜欢锡兰了,这次还是超级多对话,超级多内容。如果我们也能拍出这种对话,聊出那些历史的、民族的、现代的问题该多好。枯草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人的状态。土耳其的边界村庄里只有两季,冬天和夏天。冬天是绝望,春夏是希望。猥琐老师像是在映射国家问题的根源,来自知识分子的荒诞和自欺欺人。两个女性角色是电影中主动性极强的人物,反衬男人社会的混日子。中间的动态照片和出走摄影棚,算是意外惊喜了。锡兰已经是土耳其大师了,想怎么拍,怎么有!
      • 从《远方》里寄居在伊斯坦布尔的小镇青年,到《枯草》中“流放”在安纳托利亚小镇里的知识分子,我相信锡兰已经在自己影像序列里,构造了一个和契诃夫的戏剧一样伟大的世界,里面充满了一个个悲切的无能的挣扎的个体,而这确是属于锡兰自己的白银时代。
      • 從「默片」成為話癆片的錫蘭。一出以草野和雪原為牢籠的《禁閉》,他人是地獄,他人不是欲念的回響和救贖;永遠存在的「perspective」。節奏有些不穩,最後一段獨白解讀了自己,顯得很多餘。
      • B. 锡兰对于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又达到了新高。这一次,他用可能是他作品序列中最令人生厌的男主角,完成了对“爹味”的解析:道貌岸然、睚眦必报,愤世嫉俗却又沉醉于既得权力带来的掌控感。剧作一面通过两位女性角色讽刺雄性“表演”在本质上的脆弱,一面又借助教师的设定和东部军事管理的背景,将有毒的权力关系指向系统性代代相传的顽疾:我们能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世界?锡兰用语言彻底代替了不可言说的epiphany,他的答案和雪一样冷,而他三个多小时的课件也是如此。2023.5.19 Lumière
      • 溝通或對話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不斷製造問題,而錫蘭正是藉由這樣看似徒勞,甚或帶點悖論的反覆辯證,去思索人性的矛盾和複雜,一再地探問:我們能否超越人性、言語、地域、種族等的限制?捱過絕望的寒冬,遇見象徵希望的春夏?錫蘭給出回答或許令人沮喪:我們是微不足道的枯草,漫無目的地行於一片荒漠之上。但是,兩位女性角色——殘障的女老師和不服管教的女學生,則在言語的疲倦之外,帶來熱愛生活的動力,她們面對困難時的坦誠和活力,除了反襯男性知識分子的道貌岸然、自欺欺人,其實也是錫蘭本人的自我反思: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自嘲,行動更有意義。
      • 感觉导演的野心不只是讲一个、两个或者几个故事,而是描绘这个村庄里的整个世界、洞察这个中年男性知识分子的全部内心…风景很好,镜头很流畅,故事也挺细腻。我感觉最有意义的还是对被分配到偏远地区的教师面对贫穷落后的当地现实如何生存并在其中找乐子找意义这点,我觉得刻画得非常好,每个人的不同选择、学校里同事间的关系、村里的各种旁人这些。毕竟男知识分子这些小心思小纠结小权力欲并不新鲜,女性在他们面前的显得坚韧而独立、让他们陷入困惑这也不是新鲜的题材(困惑到上床前需要走出拍摄现场走进洗手间,也是很好笑,但就还,挺真切的……),感觉旁白太多,特别是结尾那里的试图升华,没必要。最让我感动的竟是雪夜里村里老人和年轻人在库尔德人的斗争上的争执那段对话,这才是真·斗争啊,知识分子真的没用……
      • YOU'RE TEARING ME APART, SEVIM!
      • 这不就是我们男的吗无赖幼稚欺软怕硬怪大环境和兄弟喝酒谈异性又急切想获得异性认可有一套吹弹可破的人生哲学一说教就露馅还要提高声量手舞足蹈时刻挽尊一团枯草(锡兰也爹
      • 好长好枯燥,我对抑郁不得志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感兴趣;女主和小女孩还不错。大部分以对话形式展开,太沉郁了。
      • 嗨,不丑恶不自私,确实不能叫人,人就是这么面目可憎,每一个都是。无法否认的是锡兰现在比之前任何时候更有深度,但这走入的也是一个绝境,他想表达的复杂性似乎必须得这个体量才够发展出来,而这个体量的结果就是作为电影确实不太必要了,写个小说排个舞台剧也挺好的。唯一的好处可能是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可以触及到更多人,不过如他自己所说,又能怎样呢,哈哈
      • 冰天雪地(残酷的小世界)里,渴望离开的美术老师与同屋及残障女孩上演「冬日祖与占」,大量对话讨论现实处境及更广阔的议题,也渐渐剖析知识分子的傲慢和自私。唯一的新颖(迷惑)场景是推开一扇门,穿过疑似片场(?!)去洗手间里吃了一颗药,这个段落来得相当突兀?
    • 豆瓣 7.1 IMDB 6.5 正片
      여행자의 필요
      2024
      剧情片
      韩国

      旅行者的需求 여행자의 필요

      여행자의 필요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简单空虚的英语措辞很东亚;做事的目的性很东亚;先入为主的“不信任”很东亚;血缘的以“爱”之名很东亚。中规中矩
      • 有于佩尔的洪常秀很容易进入三大主竞赛,但有于佩尔的洪常秀常常也是他最无聊的作品。我想本质是因为语言,英语对白限制了洪常秀御用的韩国演员在长镜头里去表达更复杂和有趣的想法,语言限制简化了沟通中更微妙和深邃的部分。洪常秀自然抓住了这点,他让我们看到韩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贫乏的心灵,无趣的共性。但除此之外,旅行者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更多。好在,我对现在的洪常秀并没有太多期待。不是洪常秀剥削于佩尔,真正剥削于佩尔的是需要她走红毯的电影节选片人。
      • 柏林首映为了看于奶奶教法语错过了duolingo60天的连胜纪录,值得。散场期待得到一个来自东亚人的眼神确认,然而隔壁小姐姐全程打哈欠。这次角色互换一下,终于给欧洲人一点来自亚洲的文化震撼!
      • 恰到好处的尴尬、词不达意的语言、重复的自我判断、人与人的了解…洪说他又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什么,但我知道这东西好看的。近三年他的作品里最好看的。
      • 在东亚社会规范下被束缚的表达和被压抑的真实情感指向了语言的溃败、感受的无能、自我重复和自我欺骗。于佩尔作为一个在韩国教法语的旅行者,作为一个异文化的外来闯入者,她的视角像手术刀一样一下子在凝滞的东亚话语空间撕开一个口子,揭露出它的荒谬与空洞。 人物在固定机位中被限制在狭小交际空间内,几组人物几乎总是占据整个画幅,直到一方终于忍受不住离开摄影机画面,交流中的压抑、窒息、局促扑面而来。 最后主创交流环节也还原了电影里范式化的空洞语言,笑死我了
      • 于少女演的是在韩国旅游的法国人,我在复习的是那些年在法国旅游的我自己。 开篇几个学生被Iris追问“你内心真正的感受是什么?”那一下想起dm里PAB问我“你觉得你自由吗?”绞尽脑汁去搜刮英文词形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 英古对Iris的心动里多少是“我不能”的羡慕,也像极了那些年无数次旁观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我。“我想要”但“我不能”。 东亚人太容易被法国人,尤其是搞艺术的法国人迷住了。用电影里的话说是,“生活得很真诚”。 我们的文化里有种不安全感。 电影最奇妙的地方还是语言,韩国人和法国人用英语交流,在不多的词汇里,感受很复杂,表达却因此暧昧、重复而简单。这种短暂让人们变得藏也好藏,直接也更直接。 我想我爱的那些法国人了。[苦涩]
      • 4.5 当无法表述音乐时,当无法使用母语时,当两代人无法对话时,当言外之意作祟时,那里就有一道语言的边界,也有一个影像的真理。
      • 把于阿姨当镜子照出东亚社会现状很有意思,其它的尬聊变奏如何生活都在以前的洪片里看过很多了,但也依然有效
      • 于佩尔拍拍权海骁的肩是我2024年观影的年度时刻。
      • 3.5#berlinale74#還是韓國人最了解韓國人的蠢笨和慘白。于佩爾作為一個外國人,不管她的過去是怎樣的,來了韓國,一個以洋人至上的國家,反正是餓不死(甚至活得還挺滋潤)。順理成章當了法語老師(哪怕沒教過),跟學生嘮嘮無聊的家常和詩歌就能賺錢,坐在路上也能被韓國年輕男孩帶回家過日子。嗯,這麼魔幻的事情,放到韓國這個地方都能實現。最逗的是,戲謔的對話重複了兩遍,韓國大眾的內核完全是一坨shit。這讓我想起youtube上那些喜歡紀錄學習生活的韓國人,其實呢,都是自我感動式的悲哀。電影字幕是德語的,韓國人的狗屎英語聽上去太難受了。這片不要說什麼剝削于佩爾了,人家打造的就是這麼個故事。我愛這片,洪尚秀也是聰明,這個國家要是不偷盜點文化,真的就剩下吹噓財閥爸爸蓋大樓了。
      • 法国人和韩国人用英语交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母语,信息的传递肯定会有些偏差,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上。没有教科书,有指引卡的教学方式,希望找到一些能够让心与外语同化的句子,以更好地培养对外语的敏感。韩国人的英语都由同一套教学模式培养而来,教学模式又会限制学习者的想法,所以两个学生对于自己所弹奏的音乐的感知力也出奇一致,包括后面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的父亲。法国人的热情与韩国人的含蓄再次进行一次对撞,喜欢喝大酱汤的男友愿意为了于佩尔天天吃面包和沙拉,甘愿为了爱情放弃内在关于民族性的成分,或许这也是于佩尔最后会将他的家当成旅行者的需求的原因。
      • #Berlinale24# 最极致的尬聊,最极致的享受。洪氏宇宙里所有的梦境、心理活动、词不达意和情节变奏都可以视作一种剥洋葱式的能指所指游戏——最妙的是剥到最后往往发现没有东西,一种纯粹的语言学趣味。所以这部里终于用到母语和外语的对位(学习/使用外语—能指所指重新拼接),以及最后借角色之口喊出自己的真假之辩,或许可以视作洪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又一次阶段性总结。能在电影宫看这样一部欢声雷动的洪片,实在是太幸运了。映后掌声三分钟,有希望金熊吗?
      • 白底黑字,明亮的片头照亮迟到者进影院之路,多么慷慨的洪常秀。融合《在异国》语言之错位和《江边旅馆》诗的生成,如此诚恳地揭示了电影的构造,声音对影像,叙述对物质,如同《卡车》。当镜头对准虚焦的叶子,我们期待前景有人经过,攫取我们的焦点。但诗就生成于落空之中。结尾是一场男女脑中的追逐。于佩尔坐于危崖之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庸俗的诗境,于是放弃,转而选择了另一块朴素的大石躺下。男人追寻着她的“索引”,路过昨天的她,因为那已不是她,路过平庸的诗意,最后与女人相逢于山顶,何其惊心动魄!
      • 为了和于佩尔合作而合作的结果。这台词写作水平真是难绷,算是开眼了。只能说不愧是洪,洪氏尬学尬穿地心。@Berlinale74
      • 看似回复以往诙谐的小品情境,实际上,原班人马的交流走向异陌化(仅看对话的部分,有点像《在异国》,但做的没那么小品;相比之下,比较像《引见》,段落重复、内容单调的对话结构,比小品更有训练场景的感觉),尴尬升级为隔阂(直白的喜剧性提升为更大范围的僵硬感),语言使用的转变不是本质的原因,衰老才是(如上所述,主题走向宽泛、甚至虚空,创作心态不再有喜剧讽刺的锐利)。结尾的时空穿插,大概是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偶然的相遇的一种怀念吧(回归初心)。
      • 【A】真笑yue了,应该是洪这几年来最幽默的一部,完全参透了语言本质。相比之下第三阶段的变奏并不是很必要,延续前两部分的简单就好,不过还是很高兴又看到了不一样的洪。ps收回昨天的话,三宅唱可以在柏林秒天秒地,但还是秒不掉洪呀。
      • 洪氏神话该结束了吧,不要再来柏林了
      • 好喜欢。我真的时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洪表达的这种尴尬,那些隔靴搔痒的交流,那些词不达意的由衷,但人们往往都假装这些东西不存在,搞得我常怀疑是我自己过度敏感。
      • 【北京电影节展映】中国首映。各路模仿致敬者拍来拍去,最有洪常秀精髓的还只能是本尊。洪这次没有再在视觉上进行新的探索,而是回到此前单纯的散文叙事。对白里约75%是英语,20%是韩语5%是法语。展示了一些东西方文化、生活、教育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于佩尔用英语和法语读韩国家喻户晓的尹东柱的诗(《序诗》《老路新步》),教科书式学外语VS用外语念出心声,东亚传统母亲VS年轻人的饮食与交友观,精确计算生活的开支VS轻松赚钱随性而活。第三次合作的洪常秀于佩尔已经非常合拍。于佩尔吹竖笛一幕是本片唯一一处打破正序叙事,猝不及防的突然闪回,回到数月前二人最初相遇的时刻,也是当下于佩尔入睡,二人再次重逢的地方。对于一对此时此刻相处融洽、真诚地相互鼓励的新朋友来说,是否了解对方的过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这一天,洪常秀开始模仿张律。
    • 豆瓣 7.5 IMDB 7.0 正片
      수유천
      2024
      剧情片
      韩国

      在溪边

      수유천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又一封写给金敏喜的妙笔情书。这部和“之后”有异曲同工之音。洪塑造金敏喜人物弧光的方式是将她隔绝在所有闭环关系之外:她不是戏剧社团排演的参与者,却是权大叔爱情关系建立的电灯泡(后二者阁楼观月她却在楼下洗碗),目睹学生情侣的闪电求婚,却又从酒桌上的泪流抒怀中缺席,最后连喝口爽心酒的权利也失去了。她悄然促成这一切却又在表面上是所有一切的配角。但神奇的是影片结束后萦绕在观者脑海里的却还是她,她被塑造的“纯粹”而轻盈的局外人角色把她顶上了主角的位置,哪怕是那些她全部缺席的场景,光环还是她的。犹如开场溪边的孤独的写生和结尾身披红围巾的特写定格。最后,叔叔和侄女之间的不可能才暗扣了洪导的内心纠葛。所有这些,都堪称福柯论述话语的域外化思维(Pensee du dehors)的最佳电影注脚之一。
      • 力挺洪常秀的电影,是因为它代表了我心中喜欢的一种电影的未来,可以摆脱“巨大的团队”、“资本”、“技术”甚至“审查”的限制,使创作获得如溪流般轻盈的身段。国内影人的无力与拧巴背后,更多不是创作的冲动而是欲望的沟壑,祝福他们像Jeonim一样拥有溪流的力量。
      • 9.11 TIFF 金敏喜很美,烤鳗鱼很香,我还是很困。
      • 艺术与生命的比喻结构,往往是至纯至美。因此生命是一条溪流,潺潺向下,我们溯流而上,将溪水的波纹织入布中。堪为洪常秀生涯总结的作品,是敢于回返早期,敢于具体,敢于繁杂,敢于重新爱恨涌动、生死谈资,敢于在酒桌上把切实的人生苦痛托出,挑到窘境之上。认得出的洪常秀和认不出的洪常秀一同现身,最后几个镜头轻轻往返,令人叹为观止。从电影院出来,恍惚觉得所有他的电影、所有关于他电影的回忆、个人的所有回忆,缠绵而来,无话可说。
      • 这一部里金敏喜没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她是身边几段关系的旁观者。因此让人与人谈话中的某种虚伪感变得更加明显。
      • 啤酒总是第一杯好喝,人总是第一面有趣。令人生倦的是,杯空了又续,人散后还聚,即便明知所有故事的结尾都是意兴阑珊,人们还是为了小小的喜悦筹划相聚,承认矛盾,是为人。
      • 第2500部,献给我的艺术电影启蒙,献给在我身边只有不到100米的老头洪常秀。感受到这是老洪好久不见的一种回归。就像他说的,他把典型性的角色和非典型性的角色混在一起,通过几场会面,尤其是几顿饭,看到他们的故事如何发生和延伸。他对角色从来不带预设,但确总有些调戏和反讽,调戏着关系中的孤独与欲望,又反讽着堂而皇之的面子工程。在溪边回到了有些男性知识分子的视角,进入到一个女子大学的场域发生的种种是非。这是有关的性别的,但洪常秀只是给你看产生命运变化的某些瞬间,和他们在那时的选择。与之前篇女性角色为主导的展现日常会面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中因为涉及太多人生巨大问题的角色,它有太多直接的人物的对抗和冲撞,它也有很多情绪宣泄和互助的时刻。洪常秀不再让我们只是客观得看角色的故事,而是让我和他们一起有哭有笑。
      • 个人以为是之后之后最精妙的洪常秀,也是目前让人看得最会心、最动情的洪常秀,金敏喜贡献了近年来层次最丰富的表演,值得一座奖杯。喜欢那些掏心掏肺,艺术需要掏心掏肺,但掏心掏肺不一定是艺术,艺术还要求无法言说的愤怒、悲伤、喜悦和尴尬,编织成流动不居的色彩与关系。
      • 很惊喜,在这部故事里洪好像回到了他早几年喜爱的叙述风格,自然景观与叙述紧密相连,目的不是讨论爱情,不过是因为爱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谁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爱情。看似是轻描淡写的散文诗,这种感觉就像就像看完洪的电影走出电影院总想吃拉面喝Makgeolli一样生动迷人。
      • #10651. 2024洛迦诺最佳表演(并列-金珉禧)。我这个洪粉也只能给到7分,当然还是比《旅行者的需求》好一点……六边形洪常秀又一部,金珉禧含量很足!好久没有看到她这么层次丰富的自然表演了(而且这个片长!之前洪片都80多分钟……)。剧作有一丢丢回到中期洪常秀很像侯麦的玩法(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反写《我们善熙》),但基本还是在舒适区(居然还能找到角度来cue自己的人生故事,我的天!)。摄影……反正拍了不打光的夜景!很有突破!可以硬吹!最触动我的是——权海骁对金珉禧说“你现在多大了?40多了吧”!
      • 【4】不知道跟以往的洪常秀电影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看到一些用心,越来越“剧情化”而非“Vlog”。可以清晰地看到剧情的编排,戏剧的编排,女大学生的新面孔,更加难得是看到了更加松弛,充足,过载的金敏喜。但除此之外,依旧是那种不知道干啥的电影,剧情同Vlog彻底混为一谈,又只看到吃饭,聊天,喝酒,散步,尬聊。原本是标准的三星电影,无毒无害轻松的洪式Vlog混剪的,很爱看。看到评论区对空间,编排,洪常秀的情书,对电影的各种荒谬的赞美,哦,两星。
      • 感觉又像是洪常秀的情感状态阶段性思想汇报,借权海骁之口说出了或许是自己已经跟前妻离婚的真相,所以方能在酒桌上与各路异性指点江山纵横天地间;金敏喜的角色作为旁观者,却成为了整场叙事的尴尬主体,看似在溪边寻找日常生活的灵感,却在频繁的麻木中遁入虚无。
      • #77届洛迦诺首映 “喜欢一个人有错吗” 吃吃好吃的喝喝酒聊聊天的一部电影
      • 8.8 在月夜与台阶、抽象的黑夜与明亮的色彩之间穿插,时而向上时而抽离,从新月到满月,瞥见一缕愁云。关于年长与年轻两位导演角色的叙事,让人想到的是《公民凯恩》般的对人物现实的不稳定认知,而金敏喜的角色身上带有较强的多重性,不只是观众的认知,同时也是行动者、“逆溪流而上的叙事编织者”,以及一些不可测的色彩。
      • 洪用朴实的方式呈现内心的平静,如流水如编织,在身体的运动和双手的劳作当中重返安宁之地,金敏喜相信流血带来的启示,开启另外一个世界,“开花在时间之外”。
      • 屎上最长洪尚秀电影
      • 好适合秋天看
      • #Locarno 77 5 一条平庸无奇的溪流,不必沿着河道一路漫游,穿梭于上上下下的空间结构;沿溪而栖的空间在不息的水流中历经时年,科幻般地,人的过去与现今于此相逢,于目光不能及之处对话。性、爱情、政治不过是溪边的几粒沙,被冲刷、沉淀、消解,小溪依然清冽。而溪边休憩、写生、编织之人,已不再只是灵魂缪斯或同心之人,她是这条泛灵小溪的忠实观察者和故事的讲述者,是他流淌的目的,是他自审的方式,是他生命的源泉。
      • 金敏喜正式回归后,洪常秀的色彩都变得更丰富了。用最粗糙廉价的设备拍最精雕细琢的构图,用最固定的长镜头拍最流动的诗意,用最漫不经心的“老三样”吃饭喝酒对话拍最深刻的主题——担心观众不理解洪常秀甚至借角色之口点出了“政治表达”和“性别议题”:永远向左边倾斜的餐桌镜头、金敏喜对风流的、貌似谦卑实则ego爆棚的学生导演和演员舅舅毫不客气的回击、轮流说出想成为的人的女学生们。人物关系的递进和疏离通过吃饭戏中位置变化就能得到体现和提示,洪常秀的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永远在根据他不断给出的暗示猜谜,然后很快得到答案被印证的小窃喜,随之而来的是与金敏喜同步的会心一笑,谁看到她的笑容会不想微笑呢?#6HIIFF# @ 大悦城
      • 一辈子都在拍同一部电影的导演并不少,少的是有演员一直愿意陪你拍,在这方面洪着实令人羡慕。
    • 豆瓣 7.8 IMDB 6.9 正片
      The Room Next Door
      2024
      剧情片
      西班牙

      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阿莫多瓦不干装修真的可惜了。
      • 配色十级艺术,绝美画面,经常为两位的脸和穿搭而窒息。出来后和朋友聊,觉得可能是纽约太商品化的原因,我看着她家的天际线、艺术品、书、她租的房子,我脑子里只会去想资产价值,上产者的生命痛苦突然就显得很虚浮了。疾病、痛苦、亲情、寂寞,又有多少人的死亡比这复杂和绝望多得多。
      • 期待拉满也不会失望。死亡的阴霾被色彩、光线与气味,植物、家具与老电影反复驱散,又很快在可视化的身体疼痛与心理焦灼中聚拢,连带着对旧日时光的悔恨,浸入近乎解脱的临终状态。大概是语言体系的变化,对话更轻柔更富试探性,反应的节奏也多了一层困惑,不再如前作果断。围绕死亡展开的宣示、恳求、预告、排演、审问与欺骗,每一幕都令人屏息凝神。斯文顿饰演的女儿的出现,实现了绝佳的超验效果,阴霾终被阳光驱散,一生如此漫长,生死不过一念之间,越来越富有东方禅意的阿莫多瓦。
      • 我一向是不太喜欢这种长文本室内戏的,太招困了,但这个是真好,像是散文。我记得我刚接触编剧行业时,我的老师建议我寻找灵感的方式,是找一家咖啡馆坐一整天,观察路人,揣测他们为什么那样穿着,会说什么,他们的职业,正在经历什么等等。而这部电影对于作为观众的我而言,就像是在一家咖啡馆里窥探一场私人的生活和对话。 当然,客观的说,对于阿莫多瓦本人而言该作在他的导演生涯实在算不上特别的作品,但是今年的主竞赛而言属于上乘之作
      • 故事其实是可以的,但还是建议阿莫多瓦不要再勇闯英语圈了尽快回西班牙拍电影。
      • 不断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拍得很一般。开头蒂尔达斯文顿在病房起身对朱利安摩尔叙述时,语言就已经被置换成浅薄的形态:语言插入前夫的故事,语言陈述与女儿的关系,语言提出陪伴自杀的请求……阿莫多瓦对形象的使用重新沦为了空洞的装饰,以放置语言所处的看似合适,实则让建立的形象变得抽象、无力,而明确得几乎没有意义的位置。秉持着平淡的阿莫多瓦让濒临死亡的表演都被语言衬托得迂腐,故事过于贫瘠,罗西里尼、乔伊斯、基顿、伍尔夫故作轻松的插入更加显得无趣。所以当那几次步上楼梯的俯拍短暂出现,我们真正看到摩尔的表情,以及目光所凝聚的、仅露出一角的门与门框的特写,才看起来非常珍贵。
      • 没有超过阿莫多瓦的舒适区。1.觉得阿莫多瓦从平行母亲开始,就开始尝试一种“女性重新讲述男性故事”的尝试,在平行母亲里是女儿找父亲,在这个故事里则更直白:“战争是男人的事”,但男人集体失语,因此只能由女人讲述或转述。2.在他的女儿国里,蒂尔达和摩尔的双重镜像绝美,母亲也只能藉由女儿还魂。3.多重引用,致敬,阿莫多瓦还在捍卫欧洲艺术电影最后的尊严。4.我感觉阿莫多瓦在嘲弄近年的左翼政治,“take it easy” 5.一星情感分,三年后再次参加阿莫多瓦电影的首映。蒂尔达临终前的造型像极了我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 非常好,甚至感觉自己世界分为有这个电影之前和之后已经非常不同了(上映二刷预定
      • 目前观感最为舒适的一部竞赛片,阿莫多瓦的视觉审美不服不行啊,他片子的美术每每都是沁润心灵的视觉疗愈。这片剧作上最精华的部分还不是数次点出乔伊斯的《死者》作为参照体(片尾摩尔的那次引用是最好的,因为涉及到了叙述主体的转变),而是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一角“重新现身”的最后十分钟,且这时的摩尔已经完成了人物职能的置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设置太巧妙了,这不比斯文顿一人分饰母女两角的另一部《永恒的女儿》高出太多了,最佳编剧奖可以直接颁了。
      • TIFF24#08|其实不难想象为什么阿莫多瓦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会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片中Tilda要搬离自己熟悉的家才能面对死亡,而与之对应的,是现实中阿莫多瓦也需要离开西语环境才能处理死亡议题。而隔壁房间和其他所有的类似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他即没有困于对往昔岁月纠葛的过度沉溺,也没有让焦虑和恐惧占据议论的中心。他思考的更多是要如何有尊严的死去,又“吊诡”地发现了死亡本身的某些迷人甚至幽默之处。但他当然也绝不是乐观的,那样就成为了《遗愿清单》这样无聊的励志电影。或许在阿莫多瓦的世界观中,死亡是不可名状又有些优雅的恐惧和哀伤,就像片中被轻轻关上的房门,和结尾下起的飞雪。
      • 即便换成英语,阿莫多瓦还是那个一样的他。他用一篇短小的散文,如同跟好友对话一般谈论了一下生死和面对生死。纽约粉色的雪花,郊外林间的鸟鸣,大块明艳的色彩冲击,还有两个女演员那种信手拈来的松弛…都让整部电影即便是在探讨死亡,都那么平心静气,举重若轻。
      • 太平了,而且阿莫多瓦近几年的作品都沉迷于一种相当现代性相当豪华的室内装潢,再配上蒙德里安风格的色块拼接,看多了就感觉呆板而缺乏活力。找来这两位演个室内小品,浪费到了有点暴殄天物的地步。喜剧性别议题最为亢进的创作者变成温温吞吞在床边给你讲故事的大爷,阿莫多瓦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 B+/ 鲜明切分的三段,从扁平的城市景观与琐碎对话逐渐过渡到一种对演员/人物的内部观测。摩尔从被动的观众逐渐成为主动的表演者,是面容,是观看的眼;斯文顿从真实的记录者转变为幽魂,是姿势,是变形的身体;外部空间则从叙述性的、文学的回忆剧场,逐渐转向死亡与未来的排练室/放映厅。实存的银幕上,基顿与乔伊斯构成身体运动与停滞的两极;而不断开关的门与窗成为潜在的银幕:当光透过这些空间的边界时,人物的生命被延续。当斯文顿以一个升格镜头漂浮过来时,我们完全无法辨别她是生是死;而当她以另一身份再度划过同样的弧线时,我们反而能确认:影像的身体是如此笃定地延续与激活着现实的身体。而这可能就是如今的阿莫多瓦对世界尚存希望的缘由。
      • 女性帮助女性告别的故事,完全去奇情化的阿莫多瓦,与“痛苦与荣耀”刚好形成温柔的对照。整个剧本如果用西语的话情绪或会更浓烈,英语总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味道?死亡也能如此色彩斑斓,不愧是我爱的导演,点缀的酷儿元素让人会心一笑…
      • #tiff24 3.5 可能是第一部英文片的壁垒吗,实在觉得叙事有些平淡但色彩台词又挺有意思… but hey至少我今晚跟tilda swinton呼吸同一片空气,她说人此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无非friendship, arts, and nature
      • 喜欢极了,一旦阿莫多瓦摒弃了《平行母亲》结尾那种他完全不擅长的过分宏大的历史主题而转入那种对于细微情感的描绘之后一切就都对了,那浓烈的色彩、精美的布置、平实的话语和动人的情感是那么让人感同身受。原来当我们的人生步入终点之后再次回望过去,才发现原来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和不能丢弃的,年少轻狂式的疯狂性爱和动荡不堪的生活境遇早就让我们与所谓的可惜划清了界限,而那些我们曾认为是遗憾和无法解开的谜团也许到了最后也由不得我们来重新打开,所以就这样安静地走向最后一站吧,为自己打理好能打理好的一切,再让树林中鸟儿的歌声和穿透树叶的阳光带着我们走向“隔壁房间”,那里充满了涅槃而生的希望,被大雪静静保护、等待着新一个春天的破茧重生。
      • 没人觉得阿莫多瓦的色彩很电视剧吗(没有贬义),但就是横竖看不出电影质感
      • 死亡是需要阅历且敏感的议题,许多人避之不及,但或许是恰巧自己也在准备遗嘱,也或许是已经经历了一些类似的生离死别,对我来说阿莫多瓦能把这个题材拍成这样已经无可指摘。区别于哈内克的《爱》,阿莫多瓦用他惯用的大量色彩和时而严肃时而调侃的对白,把死亡拍得更轻盈更幽默,举重若轻处处流露出对生的向往。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宛若世界末日的我们,或许更应该向死而生。那乔伊斯笔下沉寂静默的雪,终会降落,铺满整个爱尔兰。而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生命即便如三岛由纪夫般短暂,“想起那天雪花飞舞的早晨,即使翌日晴空万里,我的心里仍然不停地飘着幸福的雪花。”
      • 比较负面的评论好像都觉得它缺点什么,但缺点什么的感觉可能才是它最好的地方,不知不觉我们已穷尽对意义的追求,看过无数次的故事只在想象的补全中,然后就到了。
      • 【B】@ Lincoln Center 是很美的,色彩非常漂亮,Tilda的穿搭每一件都想买,但这个故事真的太昂贵了,你能看到纽约最美好、最平静、最老钱的一面,我无法抑制自己去想她这些时装的价格,一粒安乐死药物的价格,一个月豪宅的租金。我太难和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共情这样一个相当自命不凡的故事。
    • 豆瓣 7.3 IMDB 6.8 HD中字
      Here
      2023
      剧情片
      比利时

      小世界

      He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hkiff PE: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如导演所愿在森林雨声中沉沉睡去,我感觉没怎么get到这个片子。首先本片有着无可挑剔的视听。胶片质感很棒(虽然用胶片拍微距总有点自相矛盾),构图考究,特别是空镜,对城市和自然一视同仁的认真。还有至少两处是在一个镜头内还调整了用光。声音就不用说了,完全就是奔着asmr的标准去的。但在剧作上简直是难以忍受,对话都很生硬没有任何生活气息。特别是在华人女主这条线上,完全是“来自东方的神秘自然力量”的刻板印象。无论是一听就很久不说中文的做作独白,还是毫无烟火气的中餐馆。特别是最后的吃饭场景。拜托你连一锅杂菜汤都拍的那么认真怎么中餐那么敷衍呢?而男主这边开场的无产工人怎么也不可能和后面受失眠困扰想要自杀的形象调和起来(建筑工人都能闹失眠,外国的劳工福利到底是有多好)
      • 只想对沙丹和陀螺说:RNM,退钱!!0428@美嘉三里屯
      • 声音先于影像出现,后于影像消失,已经为我们预告了一切。德沃斯有时把镜头悄悄偏移,你便听不到脚步,听不到火车声,尽管你还看得到它们,但前一刻尚还存在的声音被悄悄隐去了,可还能听得到溪流和鸟鸣。天才的空镜编排,已能够自成叙事:森林与钢铁森林,绿藻与参天巨树,大世界和小世界,此处与他处。偶尔窥见黯淡时的倏然光亮,像入梦的提示,也像两颗心贴近的距离,不必非要是一种情愫,但是一种模糊与暧昧的寂静生长。
      • 84/100 一些植物,一碗汤,一起看苔藓,生物科学、俳句、手作或是学术,被炖于如此,将自己屯的菜(×)送给遇到的人...用比较自然主义的方式捕捉了许多微小的事物,包括感官的细节、演员的微表情、光线的细微变化,似乎比前作多了些温度,声音设计也很漂亮,国语听起来更有了温柔的诗意。连片尾字幕都很简洁,浪漫来自于许多微小的时刻,也在于工业、现代性与生态的互动,自然界似乎从来就与人际息息相关,如苔藓在四处生长,无处不在。
      • 又一部可爱舒适的漫游电影,4:3构图和丰富的画外声让影像自带挣脱的力量,视觉和听觉的呼吸被充分调动,也让那些被藏匿在城市一隅的浪漫更加珍贵而易逝。甜美的爱情戏尽显东方含蓄,绿植、霓虹与钢筋水泥和谐共处,时空被忽而打通,翻了个身继续沉睡。不忍打扰,与它同眠。
      • 4.5 今年柏林最好的电影之一,观影舒适感接近六号车厢,期待早日能在大银幕看到。
      • 一般 炒起来全靠沙丹一张嘴 和单车少年之死观感没啥不一样的
      • 如何沉入小世界?导演用几个微观镜头强制我们沉浸,苔藓尺度和人的尺度不曾共享同一语汇,也就失去了人与自然交融之感。莱卡特在《旧梦》里做得更好。
      • 2023BJIFF#没有问导演的问题:是否爱情也像苔藓,一下雨就生长。
      • 男女主角身份设定,让人相信各自展开完全可以有复杂的故事出现,但像两条线缓慢地交汇,也像显微镜缓慢地靠近他们。在苔藓微小的世界里,一滴雨水就是一场风暴,一道阳光就制造了天堂,一个小品从社会的大不停往个人的小里去收束,最后成就了非常精致和动人治愈的小品。
      • 2023柏林奇遇单元最佳影片+费比西奖。如素食主义者导演所言这是部“有机”(organic)的慢电影,连音乐的低音提琴都是有机的哈哈哈哈。核心构思是几组对比关系,包括建筑和自然(高楼与苔藓)的尺度对比,“说完全不同语言的比利时(华)人”和“说相近语言的东欧劳工”的对比,“名/能指”与“物/所指”的对比,当然还有男性女性的对比,通过精细的构图和声音设计来实现。真没想到比利时有那么多罗国劳工(但从法语区来看也正常)。这种题材其实更适合做散文电影。男女主角共看苔藓那段后面直接把人类都排除出电影了,确实想法非常有创意,无奈自然声混得好,就不可避免地极度催眠……
      • 与困意挣扎 感觉我这辈子拍不出来这种片 写不出来这种缺乏故事性的剧本 不过显微镜下的细胞还有特写的苔藓很美 不值得特地来趟资料馆 现在在映后 对哦 为什么这部片子都可以拉到投资 崩溃了 是国内环境没品还是主创太牛逼 我果然还是支持蒙太奇学派 你们这些热爱固定长镜头和空镜的我真的不懂!
      • #BJIFF | 2023.4.23小西天 非常适合大银幕的一部电影,导演把逆光浅焦中近景镜头用得神乎其技,在影院空间里持续混响的精细声效为影片补全了画面所不具备的体积感,影片叙事几乎成了高度风格化的视听效果无伤大雅的附属物(想起泰伦斯·马力克)。德沃斯在映后谈到影片松散地连接着的、关于身份、名称或语言的主题,男主说着相同语系的语言却有着东欧身份,女主取得了比利时国籍却使用着遥远异国的母语(当然导演对后者的呈现似乎总显出某种东方学的视角),而苔藓、泥土和雨水组成的微缩景观则是无名称的、前语言的、“提起它们时还需用手指指点点”的小世界。喜欢导演映后说“电影没什么要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坦然,喜欢影片在情节设计和配乐上自觉的克制。发现影片末尾缓慢打出的演职员表里单独列出了soup,好可爱!
      • 3.5
      • #13thBJIFF 资料馆。导演在《热带离魂》里已呈现了对自然的迷恋。这一部更直接地通过人物关系传达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一个在构建城市,一个在研究自然。不起眼的移民与几乎隐形的苔藓,微观叙事中洞见宏大。听完映后观感更好。
      • 轻盈、温柔、难以定义的艺术佳作,相当厉害!导演小哥很会讲,必成大器。北影节2023.4.22映后交流
      •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 C+/关于声音的诞生、画内与画外的流动魔法依然在,但拍得显然比《下一站地狱》费劲:“小世界”的存在难道仅仅是因为它能被“看到”吗?而“微观”难道不应该本身就是一种观看的方式,而非空间可见性的例证?而假如人被包含于可遗忘名字的万物之中,那这个直面“人/物”的转换过程又在哪里?
      • 不比《完美的日子》好一百倍啊
      • 友好的小作品,但未免太谦虚。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