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加索說就算我本人也會畫出贋品,第一直覺本片就像是 Mike Leigh 本人拍出的 Mike Leigh 仿作。精彩的室内空間困境呈現無法回答下列問題:我們是否能和 Pansy 建立情感聯結?我們是否應該和一個無法去愛的人建立情感聯結?情感缺位之後如何避免它成爲一場 freak show?當畫面第三次聚焦於驚醒的 Pansy,除了預料之中的煩躁,還能提取出其他感受嗎? |
|
第一次听黑人英国腔(是我孤陋寡闻了),女主演的太传神了,见谁都怼,结果影片结尾夫妻对视,无言沉默,全剧终,节奏很好 |
|
电视上随机放的没人看的电影。 |
|
[AMC] 为可恨角色找的可怜之处几乎都用台词表达,加一点苦瓜脸表演 |
|
#ICA #LFF 长评-会遗传的爱无能。伯格曼式的家庭伦理片,看完之后有一种我高中那几年每年过年的窒息感,强迫症且神经紧张的母亲,不善言辞的父亲和一个小心翼翼生活的我。电影中对于情感的描绘实在是细腻,整体角色表现的状态也是真实的可怕,除了有几个角色是废笔,但也能利用所有角色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群像画。内容感觉依然是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女主的状态以我的理解是…从小被母亲冷落忽视所以失去爱人的能力,母亲孤零零的死亡是她发现的,从而又给她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经常会噩梦缠身,丈夫也并不理解她。大多是固定镜头和缓慢地摇镜头,要镜头开场与结尾呼应,对话期间正反打剪辑很好,而且特写脸部的景别让对话更具压迫感。感觉配乐的占比还挺高的,总觉得演员已经把角色诠释的如此之好了,留下给演员更多的空间可能会更好一些。 |
|
3.5 电影的前半程被女主这个自始至终都在埋怨的妈妈给气笑了,越往后心情越沉重。被动的生活和无法选择的出身,都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推至崩溃的边缘。电影末尾时一家三口那种无声也无解的结局,真的是太残酷,也太窒息。 |
|
终究要给出一句“我不理解你 但我爱你”,Pansy无休止的焦虑、埋怨和恐惧都突如其来的,找不到排解找不到借口,但又希望谈论起她都能kindly。女主角的表演不太能一下子接受,如果有个迈克李宇宙,想看看隔壁乐呵呵的Sally Hawkins遇上她会怎样 |
|
【6】i mean 残酷真相就是其实我对这个世界极度尖酸刻薄mean到底,是这个世界欠我的,但后来发现,我mean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有在偷偷爱我。女主角的表演把控了焦虑症和狂暴人格,后半段隐忍和前半段大开大合的表演确实就是本片最需要的命脉所在。但除此之外,本片看到了很重要的肤色色彩但并没有延伸,这是意表还是?无论如何都没有使用到。电影拍的太电视电影既视感,导致没有了任何的电影节竞争能力。加之其实这种尖酸刻薄的mean girl,不就有大嘴的《永不妥协》吗~~本片在任何纬度都是有温度,但没力度。 |
|
Happy Go Lucky的反面,但同样动人 |
|
女主的这个极致愤怒症看得人真的是酸爽,尤其是借他人之嘴说出了每个人想说又不敢说的那些或多或少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当每一个微小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对这个情绪抒发者周围众人的刻画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
|
#NYFF#又是一群无法享受生活的小人物。依然在和演员们为期14周的彩排里写出的剧本,每个演员来的时候都需要带一个名单,从名单上选出角色的人物特点,从身边的人去寻找故事,迈克李最厌恶导演去讲自己的电影讲了些什么,不管是映前还是映后,被问到结尾的时候,他说“will she?will he?Won't she? won't he? won't they?" 就是不去回答主持人的提问,结尾也不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在最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让观众自己去感知,太爱这个不写剧本的小老头。 |
|
82岁的迈克·李仍旧是以电影呈露生活的大师,本片不仅拍得非常写实真切生活化(长镜、特写对切及连贯一致的声效都助推了这种质感),还展现了一个极端而戏剧化的人物——玛丽安娜·琼-巴普蒂斯特完美演绎了一点就炸、暴躁易怒、敏感脆弱又孤独(恍如双相障碍+强迫症患者)的女主角。只要女主在,周围便笼罩着沉默、窒息且充满怨怼的氛围,还有沉默的丈夫与贪食压抑的儿子(他对飞机玩具模拟飞行游戏飞机书籍的喜爱和母亲对鸽子及其他动物的厌恶是最明显的符号化元素)。相形之下开理发店的妹妹却开朗明媚家中欢笑四溢,原生家庭创伤及性格情绪的代际传播由此透现。家具店、停车场、收银台及牙医诊室里不断激化的争吵骂战既喜感十足又悲凉难耐。迈克·李在此最值得称道的恰是不给出清晰明确的前因后果,仅仅自然展示酷烈无望生活的一段切片。(8.5/10) |
|
#TIFF2024#憎恶与怜悯的一体两面,Mike Leigh作为auteur的创作动机和方式值得商榷,却无法否认“Hard Truths”在一种歇斯底里的讽刺中展现了现代特质的存在主义悲哀---不能和解的自我,与不能忍受的生活,没有勇气不敢面对的终结之前,如何度过人生那些黑暗的不知所措。Marianne Jean-Baptise在本片展现的能量和对于情绪收放的把握值得更多的肯定,而Leigh也用各种镜头的组合让我们走进又疏远,每一处转角,每一扇门后,残酷的真相也许是我们无法理解生命的本质是混乱与痛苦。 |
|
“春分秋至 到底你经过什么事 温柔像你 已长满尖角和尖刺”。推进的过程无比艰难,成品却证明总是值得等待。舒缓的配乐和从不歇息的挖苦与尖酸刻薄,呈现了无比真切的角色研究;或许无从知晓她为何如此愤怒,但她强硬包裹下的求助呼唤、脆弱与崩溃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强大的情感。Marianne Jean-Baptiste让人感到压迫以及几乎无法忍受的喋喋不休,在观影里呈现另种意义上的「我无法呼吸」。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部电影,很意外,很“时代”。 |
|
实在是十分狠毒的电影,迈克·李从不在自己的电影里搬演修复与治愈的人道主义,毫不避违的呈现一类注定向着分崩离析的破碎沉沦的群体,以及这其中暗含的普世性,他给与了这些角色最大程度的自主意识,换来的是不忍直视的痛苦僵局——某种同归于尽的黑色倾向下最为真切的生活苦难史。 |
|
三星半。一个英国白男导演,拍了一个黑人家庭,但作为东亚观众完全get到了,现代人类家庭好像也没那么大差异。一个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母亲,一个沉默的父亲,再加一个肥宅儿子,这种家庭模式,无论在英美还是在中日韩,似乎都能找到影子。女主在家絮絮叨叨抱怨一切,似乎控制着家庭里的一切,但什么都没有如过她意,她的情绪就像滚雪球一样一直在积累,随时对他人造成一场雪崩,无人收拾残局,然后生活继续。姨妈一家像是个对照组,母女家庭看起来更加健康,但细想来,她好像也是一直在纵容姐姐的情绪。结尾也是挺典型的了,一个无解的困局。 |
|
还是那个味儿,苦涩的幽默中透着淡淡的忧伤和温情。酸酸甜甜的音乐和稍显老旧朴素的片头,马上进入Mike Leigh惯常的普通人生活叙事中。在tiff见到八十岁的老头儿导演还是很激动的,毕竟被他那么多片子打到过。观众问了片中男主沉默的眼泪是否是关于黑人男性在家族里常见的失语刻画,老头儿说“there’s always something going on when nothing’s going on”。这似乎是我对他所有片子的感觉,着重讲述真实复杂的人,而我们的生活恰是充满了各种不合时宜的停顿和语塞的。那些时刻,我们的感受却是流动不息的。那么喜欢老头儿的电影,当然是因为他对于这些踟蹰酸涩细微的观察和把控。况且,笑中带泪,他的剧本实在都是最高级的喜剧和悲剧的融合。因为那些故事就是生活本身。 |
|
也许缩到短片会更有张力 |
|
i am not okay!终于有电影对烦死人的西方服务业表达愤怒了。而且通过同样烦死人但能够理解甚至共情的角色塑造。 |
|
现代版疯女人 但感觉不像是迈克李拍的 |
|
1460条字幕,有字幕组翻译吗?没有的话我整了?🤔 |
|
怨恨戾气,定时炸弹的狂躁抑郁患者,将乌云笼罩给周遭每个人,生活片段+开放式结尾,就拼凑出循环往复的常态,很窒息。非常能共情,身边总有类似亲友,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助痛苦孤独。 |
|
7.8 需要一定时间接受强戏剧加持下的浮夸表演,与同样聚焦于中老年女性的《我这一辈子》相比,迈克李的人物更像是愤世嫉俗式的宣泄而没有病理性上的探索,但他实在太懂如何拍这种可怜可恨的小人物了,在一地鸡毛之后是无尽的悲哀。 |
|
太折磨人了。观影过程的难受程度可以和达伦的mother! 相提并论了。 |
|
If you go round life hating everyone you meet, maybe you hate yourself, I'm so sorry, I really did try, |
|
潘西的形象堪称迈克·李笔下最复杂的角色之一:她暴躁、刻薄,对生活充满怨怼,却又被童年的阴影与母亲的冷漠所困。影片通过闪回与梦境,暗示潘西的“爱无能”源于原生家庭的创伤——母亲孤零零的死亡成为她挥之不去的噩梦,而丈夫的疏离则加剧了她的孤立感。迈克·李以近乎残酷的笔触,展现了情感缺陷如何像基因一样代际传递。潘西的愤怒并非无端,而是一种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绝望叩问:当一个人从未被真正爱过,又如何学会去爱他人?这种困境在结尾一家三口无声的餐桌戏中达到高潮,窒息感扑面而来,成为迈克·李对现代家庭关系最尖锐的诘问。 |
|
她与她妈妈的关系决定着她与世界的距离以及对自己孩子的态度 好可怕的遗传冷漠啊 并不是人人都能消化掉成长过程中的创伤 |
|
她的日常,我们的经常。。。 |
|
3.5,愤怒的母亲、失声的父亲、逃避的儿子,这种家庭组合折射到当今世界,何尝不是各种困境之下,大众的一种普遍状态呢?我们在变局中随波逐流,精神逐渐脆弱,存在遭受危机,越来越不懂何为爱、怎么去爱,越来越没有勇气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去走出哪怕一步,即使还留有片刻的温存,也无法改变整体的方向,最终只能成为无解的困局。迈克李其实和科波拉一样,有力的输出早就无法掩盖他摇摇欲坠的脆弱,只能在行将就木之前,面对无解的世界,再发出一声叹息 |
|
《秘密与谎言》里面的女孩都开始演妈了,主要亮点还是剧本以及女主角的表演,这个片没拿奥斯卡女主提名挺遗憾的。会稍微想起迈克·李的《赤裸裸》 |
|
这我感觉是剧作故意留白然后任由观众去(根据为数不多的只言片语)填满backstory和why they are like this?令观众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时刻仍无条件共情人物的一种exercise?Jo Martin aka The Doctor is in it! |
|
李这部为啥没报三大啊,看到一半先来打个四星,姐妹俩演技太强了,女主Pansy大姐没拿几个重量级影后真是太亏待她了。 |
|
太折磨人了,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喋喋不休抱怨一切的母亲,沉默寡言如同隐身的父亲,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儿子。片中没有一刻坏天气,窒息的氛围却如影随形。家是暴风骤雨的港口,没有船只愿意停泊。代际性的爱无能,悲剧的形成。 |
|
英国版奥丽芙基特里奇。两口子一个抑郁一个双相还拉扯一个废物儿子。身世梗太陈旧,把中年女性很多复杂处境消解掉了。家庭戏倒是很自然,把很多家庭每逢佳节必找茬的微妙关系拍出来了。 |
|
"Why can’t you enjoy life?"" I don’t know." 感觉不到爱,给不了爱,惴惴不安,无解 |
|
女主的狂躁情绪看得太让人压抑了,她无差别扫射家人和路人,认为所有人都“恨”自己,然而在收到儿子送的母亲节鲜花时却难以适从。爱的缺失在不同的两代人身上上演,作为观众我倒是很同情儿子这个角色,好在迈克·李在把他塑造的软弱的同时也留存了善意。 |
|
讲人、人的生活和微妙情感的电影已经快灭绝了。讲了一个惧怕生活的人、和以在生活的边缘的她为中心的家庭的寸步难行。故事以及视听都有点电视剧的真空感。夸张但不虚假,酸楚但不庸俗,放在如今急功近利的电影节电影中显得水深则流缓。
有趣的是从影院出来听见几个老太太围在一起仍对丈夫角色耿耿于怀:why couldn’t he answer the question ?!!
Mike Leigh映后箴言:It is for actors who are intelligent and not all actors are intelligent. |
|
女主的表演令人烦躁(是说她演得很好,让人共情😶) |
|
演得真好呀!李抓住了post-Covid时代情绪里——核心而真挚但因为普遍和人类本能所以被忽视——的一部分,落在真正的日常情感流里,让我看到自己以及很多人,very true very hard;这几年不仅仅是这几年,也是它引发的过去种种然后带动整个生命体验的转变。没有抬高身份以获得想象中语焉不详认同感,just full of humanity,不愧是李。 |
|
很压抑,同时又非常令人同情,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使得女主潘西成为这样一个尖酸刻薄,令周围人不适的人?以影为镜,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 |
|
4.5 好丧但又好幽默……好喜欢!! |
|
6.0。不再雕琢細膩且極具信服度的劇作與對白之後,主角的人物性格像是完成預先設定之後便強行塞給觀眾的產物,讓人瞬間失去跟隨導演探究成因的興趣。 |
|
同样的性格对不同的人,以一人之嘴力抵抗全世界(一人之演技撑起整点部片),“为什么要去管死人,留下我们这些活人受苦”,一面情绪被无限放大,谁都不想这样,但却控制不住自己,好想一死了之,但又奈何没那勇气。好看的部分反而是揭露残酷真相之前的生活叙事。暴躁(颤抖)的妈,沉默(无语)的爸,自闭(没前途)的孩子,以及活跃的亲戚,明显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其的不幸,各自隐藏起残酷的真相(大房子下有大房子的故事)。没有安全感,情绪相互影响,而创伤的起源是上一(几)辈的自私,就是自私,因此也是时候为了自己好好活,不再受外界影响。这便需要一次家人在场的哭泣、崩溃、受伤,从而卸下盔甲。虽然不理解你,但是依然爱你。迈克·李功力不减,风格依旧,结尾收得妙,只是暖心与落泪之后也许又会回到从前。 |
|
黑人妈妈的愤怒好像毫无缘由,面对家人的沉默显得更是令人窒息。我很难感同身受她,只觉得她可悲可怜。只能更认同和喜欢妹妹满是绿植和欢笑的家,是因为我比较幸运是被爱的人吗。黑人妈妈抱怨的口才不去开放麦说脱口秀都有点可惜了。 |
|
这老娘们的不安,暴躁,神经质,愤怒真的登峰造极,演得真好啊,演的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抓心挠肺和极度的不理解。女主应该是因为所有人不理解她而愈发痛苦,我因为不理解她的痛苦但又要看完这部电影而抓心挠肺,现实中谁tm管你啊,就我的痛苦突然变成我为什么非要看完这个蛇精病,愤怒叠愤怒,暴躁叠暴躁,这种神奇的微妙共情挺有意思。 |
|
在这片土地生活久了,看老外卖惨总觉得像在隔靴搔痒。 |
|
+ 剧本较直白简单,展现亲人之间的窒息感逼近伯格曼,对照实验般的家庭聚会群戏,残酷真相是它几乎无法改变了,还将会在子女身上延续下去 |
|
从松散的聒噪到凝重的沉默,一种别样的反高潮设计紧紧抓住观众,儿子给母亲买花束和后者接受花束的为难是近年电影中对爱无能最精准深刻的表现。表演本身基本无懈可击,只是剧本对人物塑造的开合度不太够。 |
|
黑妈演得非常好,剧情留白过多。 |
|
Angry go unlucky, 迈克李依然在探讨这个世界中众多复杂人群生活中的一种,这种角色真的很难演,和莎莉霍金斯的表演形成了巧妙的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