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方夜谭》式的眩晕,在望不到头深不见底的亚洲大陆中,戈麦斯仍然在践行着他对讲述奇迹和神话的热爱。一个逃婚的男人,和一个寻找丈夫的女人,一个逃进倦怠的漩涡,一个顶着命定逆流而上,两种明晰的方向将亚洲的地理和历史交错切割,我们不仅在船行,车祸和边境线上迷失,也在封建性和现代性的时间线中迷失。而最终,爱意将人物带向死亡,片场的聚光灯却将她带回人间,穿越昏暗的丛林,这些错乱的风景也因此与现实彻底隔开。碾压式的影像组织力,私人金棕榈。 |
|
感谢这部片子具象地告诉我老白男是怎么看待东亚和东南亚的。成都入藏的路人都说着北方话真的笑死,台词说竹林可以看见西藏雪山,连人文地理都没搞清楚,何尝不是一种影像的Chinoiserie。就像小红书上八天七夜欧洲十国游vlog,打了卡就等于去过了。 |
|
#10697. #8th PYIFF# 闭门学术放映。前获2024戛纳最佳导演奖。戈麦斯技法和观念都是当世顶尖。故事或者东方主义与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用影棚拍摄的场景搭建人物,而各语种旁白结合散文电影式的当下影像(90%黑白,10%彩色,均用胶片拍摄)创造空间,既然无法重返历史,那就用如今的材料去创造仅之于(今日理解的)故事发生之时观念上的“历史故事”,跟所谓“真实”毫无关系(正如片中对中国的书写,完全无需“真实”,中国观众能看出中国部分的“假”,那其他语种的观众自然也是如此——英国角色还讲葡语呢!),用一种从根本上反对历史片的方法拍摄历史片,并达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实现的迷人效果,这当然是最佳导演。#年度十佳候选# |
|
很难不怀疑贾樟柯和戈麦斯一直在飞鸽传书暗通款曲。同样有跋山涉水的女人,贾步履不停,苦寻每一处历史的回声;戈安然静坐,所有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沉默与隐忍被诉说、讲述与写作取代,时空从一张巨型的网变成一颗微小的球,这大概就是殖民与被殖民、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的区别。 |
|
排队一个半小时看片两小时,我很贱的三个半小时 |
|
哥几个又在拍vlog 我又在坐牢 是一些我亚洲戏剧教授会喜欢的环亚刻板印象大赏 |
|
不如改名叫orientalism tour好啦 |
|
D+/ 戈麦斯依然能精准地捕捉空间中奇异的运动线条,也依然能在局部将它们融汇为一种速度的交响。但问题是这次的结构编排并不足以唤起更高维度的共振,而影像素材与画外音讲述之间也仅有过于松垮的联结,并未形成更具渗透力的语气。人物的目光始终没能与摄影机的目光达成一种超验的沟通,因此到头来都难以感知到哪怕一个时光驻留的时刻。非常失望。 |
|
怎么能融合那么多令人讨厌的手法或元素或角色…每一站都一模一样的grand tour,闷热潮湿永不眠,把白人都吃掉。 |
|
女人追逐男人,男人快乐女人死;音乐指定主角,因为重要的是(白人爱的典型)城市而不是人,但城市也不是过去的定义,失败无比;如果只靠神婆和大陆雕像这种来救活影片,不如想想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组委会好心人们,麻烦下次把这类东南亚风情片放第一周谢谢 ❤,我一听到熟悉的日语法语和中文的时候就在闭眼假寐 |
|
戈麦斯最无聊的一部居然拿了戛纳最佳导演,天大的笑话。大傻逼葛韦格 |
|
米格尔·戈麦斯的形式感是可以放心的,一般的电影是把假的拍得像真的,他这部把假的拍成了假的,每次女主角杀猪般的做作笑声一出来,就是例证,其实又是一则像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电影分成两半,一半是棚内布景部分,摄影、灯光很雕琢,一半是外景实拍,很随性,男女主角出现的部分基本都是棚内,外景部分通过各种语言的旁白来弥补,等于摄影机重走了一遍两人的心路。到最后导演还不忘抽离出来,通过大棚底下的灯光师提醒你,就连竹林都是两种竹林,一种是实地实景,一种是人工造景。所以别太当真,从头到尾就是一种文本实验。 |
|
他逃,她追,命运插翅难飞,史上最强的声画分离旅行vlog。明明是1917年的木偶戏故事,却不断植入现代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像,沧海桑田扭曲时空。不得不说中国那段太exotic了,好像在看毛姆小说... |
|
两段式的男女你追我赶。古今混融,棚拍搬演与写实记录相交织,大量黑白影像不规则地配上少许彩色画面并都以胶片拍摄,不同语言的旁白及声画分离(有些地方也让人忆及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那些先锋电影)也营造出了暧昧迷离诗意多义的氛围。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伴奏下的魅惑蒙太奇(叠影:摩托车水马龙街景+舞龙狮+歌唱表演)与木偶戏场景皆是相当动人又功力深厚的段落。奈何文本过于老旧无趣,不断逃离的懦弱男性与执著追爱及至牺牲自我的女子也都挺工具人的,更不用说许多镜头就是东方主义式猎奇凝视大集合……除了杜拉斯,还有点斯登堡(三四十年代作品)的味道,亦如早期电影中的“吸引力电影”回魂……(7.0/10) |
|
为什么要开启一次壮游?戈麦斯无意回答这个问题:西方爱情故事只是一个架空的情节线,白人角色必然消失在东方的影像中,一种被掏空的东方主义视角;而另一面,当地居民从未成为影片有意探讨的对象,那么所谓景观/真实生活的探讨也无从谈起。
戈麦斯抛弃了东西方的双重主体,东方主义式的批判在此根本不适用。相反,《壮游》制造的是一个时序错乱、国别错乱的混合但统一的梦,就像《伊凡雷帝》中突然出现的彩色的梦境一样。这种奇怪的梦无法在任何主体上形成:对于西方旅行者而言,梦境化约为特定视角下的奇观表演;对于东方居住者而言,我们如此习惯于自己居住的区别以至于对抗式地将自己与其他国别与区域区分开来。
然而两段式的设计却让影片彻底失败。要么让影片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要么让两段交叉剪辑最终角色消失在东方影像中(《花》中树的故事)。 |
|
#戛纳主竞赛 殖民视角。靠打乱时空的奇观和刻板印象拼凑起来的视觉,靠经常驴唇不对马嘴的烂大街音乐拼凑起来的配乐,靠流水账VO和坐桩式对话拼凑起来的故事,墨迹得令人发指。请记住片中一句重要台词:“他沉沉的睡去。”(偶看电影时没睡去,对不起导演。)怀念Parajanov和Raúl Ruiz. |
|
看完理解贾樟柯为什么颗粒无收了,跟《风流一代》连环撞题,以女性寻夫为线索进行辗转多地的文化导览之旅;二选一的话本片显然是当下世界更需要的作品。高概念建立可以类比佩措尔德的《过境》,用形式本身就具备的间离效果打破历史叙事的桎梏,作为某种文化或语言学研究的样本,用彻底错位的时代风貌跨越“借古讽今”的限定。多语言旁白的设计很高明,就仿佛是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反向审视,于是最终结构就变成了,两位白人主角所注视的,是现代东方世界,只是ta们沉溺在自己旧日的霸权叙事,时代变迁后,殖民者终将被埋葬。对亚洲各国的聚焦自然具有东方主义幻想的凝视感,但实际刻奇程度也没有超过tik tok短视频,皮影,舞象,竹林,乐山大佛,大阪霓虹灯,重庆穿楼火车之类想当然的符号作为便于西方观众理解的奇观,拍得不错,只是思路过时了 |
|
7.5。虛構段落中復古的棚拍黑白影像,與紀錄段落中用在地語言形成的故事講述者口吻,共同組成了在當代社會上空飄盪著的傳說幽冥。與《禁忌》如出一轍的兩段式結構,將相似的旅程演化出男性漫遊和女性尋夫兩個不同的變體。戈麥斯的手法還是過度規整。將在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採集的豐富的紀錄影像服務於第一世界舊故事,仍不免陷入東方主義的視角爭議。 |
|
TIFF24 Day3|在电影院看完气笑了。想把导演拉黑。被他带着遛了三个半小时,还是半夜,还是遛亚洲还是遛成都!gomes你和贾樟柯聊吧,你俩都钟情千里寻夫的戏码、还都那么迷恋三峡长江、都喜欢把自己拍的风景剪吧剪吧放到正片里、还都是学电影理论的。好歹贾樟柯带我遛三峡路线是对的。你连路线都是错的。从上海走水路去成都经过重庆的话是不路过乐山的!整个电影,历经中国日本东南亚,都不敢想关于东南亚和日本的历史和人文的错误会有多少。女性角色也十分爱男,充满男凝。那场东南亚森林里三个女性在镜头正中间的戏,机位应该是从白人男主出发的,镜头一遍一遍走过三个女人的脸庞,女人们的表情单一,也没有说话。这真的是一个典型的东南亚女性被观看的镜头。这场戏可以放进人类学101的教材,更新一下有关白人凝视的教学内容。 |
|
@CannesBazin 即使完全不考虑东方主义式的猎奇,这样一个缺乏人物和戏剧水花的棚拍,这样一个当代亚洲影像的激进拼贴,都不足以承载戈麦斯的野心,以及这场“壮游”的承诺。放在今年烂片云集的主竞赛里,这部显然是有趣的,但相比于对导演的期待,最终成片令人失望。 |
|
棚拍殖民时代末期穿越大半个亚洲的逃婚/寻夫之旅,却与最当下而具有活力的真实影像结合,戈麦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功召魂了充满致命吸引力但如今却政治不正确的东方主义情调。本片几乎和目前所有已经首映的主竞赛影片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之上,如无意外这就是我本届的私人金棕榈 |
|
[Cannes 2024]一方面是20世纪初两位英吉利贵族的壮游,从西方到东方,营造刻意的、过时的东方主义视角;另一方面,东方主义的刻奇被间插的另一场壮游消解,台词说着爱德华和莫莉的事情,画面呈现的却是21世纪的中国和曼谷,所谓的东方主义对准的只是错时的蒙太奇。两场游历相互穿梭,旁白语言在各个语种间切换,而一百年前的男女总是刚好没有相遇。天有不测之壮游。 |
|
1918年的故事背景,却用了很多当下的城市影像,像满街的电动车和疫情期间街上带着口罩的行人。这个故事并不是符合现实逻辑下的真实故事,导演是在继续他迷恋的“一千零一夜”,讲一个看着很新,其实却很古老的故事,真实中混杂着想象,有很多让人诟病的细节。片中的真实外景和棚拍爱情主线,跟片中类似于皮影戏的表演和神话故事不经意间形成某种互文的关系,这个女人寻夫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天方夜谭”,进入了属于电影的迷人时刻。 |
|
主竞赛里最喜欢的一部,和风流一代有着相似的素材库大放送嫌疑,但是看素材也好爽。过去和未来在镜头切换间流动了起来,真实性并不重要。老和尚说对男人说你要重新学习自然之法,女人没有遇见他的幸运,坚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于是逆流而上。你追我赶中一直接近,却永不相交。 |
|
哈哈哈这片对主竞赛来说真的too much了,但从戈麦斯自己的体系来看却是妙趣横生:虚构/纪录关系对传统叙事的挑战,必须作为主要情节的三角恋,禁忌开启的殖民主义讨论,惯用的两段式结构,充满巧思的声画关系……壮游是一个极富活力的变体,也是与一千零一夜并驾齐驱的精彩作品。景观穿越,语言驳杂,戈麦斯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故事”、最能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人之一。 |
|
依旧难以下咽的戈麦斯,景片式的调度,僵直的形式。亚洲的城市影像充斥着东方主义的凝视和想象,很典型的西方游客式的寄托视角。不过放在今年主竞赛一众水片和烂片里已经算质量较高的了。取材疫情背景是非必要的,不然只是更加印证了其景观化的展览思维。 |
|
电影情书之桃花源记,港译逃婚缘记就很妙,这种介乎神片和雷片的电影最值得玩味儿了。对世界释放你自己,就知道世界待你不薄。阴影不是遮盖,而是显现。放弃一生的信念会很难过吧?不,是如释重负。声音/音乐的运用就地取材,车轨作轨道,舞台剧即视感。江南采莲,误入桃林,提线神灵,缝补斗鸡,民俗戏剧,戏说串场,街景采风,口罩登场。城市空间转移,不同语言交替,新旧影像穿插,脚控摩天轮,哭嫁的女人,前后追逐是他们最后一支圆舞曲。little soul的泡沫,无处不在的佛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是长相思,他是长门怨,你想象他发秃眼垂,他画好了衰老画像等你来取,救你一命只因新年不能死人。画面中人物不在场,画外音的叙事中他们在场,并介入了因果。结尾的摄影机照亮了结局,命定死亡的女人复活了,因为这是电影的魔法。 |
|
4.5 |
|
世界是白人的游乐场。(而且《正午显影》都过去二十多年了原封不动抄结构是不是有点太敷衍) |
|
21st century orientalism 穿过季风吹拂的亚洲六国土地。21世纪了 导演用情侣故事去消解imperialism。肤浅地就如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的布景 只是一个布景。热带季风中的潮湿闷热的窒息感和蚊虫带的瘴气完全不存在 白人男女主角在热带迪士尼玩的不亦乐乎,搭上各自性命以及“indigenous”people的性命。oversimplify白人的亚洲壮游和expeditionary extractivism。黑白travelogue 中历史与当代交叉剪辑手法有意思 but for what。有金棕榈气质 可能符合戛纳对热带和艺术电影的想象。 但还不如偶遇彭于晏 看看他的肌肉 赏心悦目。 |
|
适合放给精神病人看系列。比路边野餐差了130个芭比。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明白了形式和概念,其实还算有趣。而且摄影好看。结果剩下全踩我雷点上。1.这基本就是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定义本身。怪不得有人说这片racist。2.所以就非得是一个女人要死要活的追着一个男人跑呗?厌女元素不要太密集。3.男女主来自英国,还有其他几个英语国家的角色,通通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导演是想让我把这片当笑话看。4.从头到尾的旁白,以及露怯般的纪录素材拼贴。《正大综艺》早年间的重点板块就是每期主持人带大家去外国城市游玩。虽然不能免俗要覆盖标志性景点,但人家还是尽可能捕捉了烟火气。而且还有趣味问答环节。这片除了对亚洲国家烂俗符号撒泼打滚一般的拼贴之外就没了。I'm offended 不如去看正大综艺 |
|
这是病了吗?2024年,亚洲通常景象还能做为“奇观”……我不好了。最重要的是,这片如何在拍摄之时能拿到如此多政府资助……知道是小说改编,每个国家都对应当地的语言来叙述,有几个语言一听就能辨出,做作啊……这几年东南亚了解的多,若非如此,可能还不会如此讨厌此片。 |
|
@恋爱电影馆
对于这种电影我还在想为什么小玉一个越南人会法语就算了怎么还能听懂葡萄牙语和中文…看演职员表居然是陈英雄的女儿妈呀… |
|
#TIFF2024 前半部假装的亚洲旅行已经显得颇为愚蠢,鉴于本片在戛纳拿了导演奖,我本来期待后半部能有什么惊人翻转,比如《摄影机不要停》那种级别的,但中段的翻转仅仅把男主角换成了女主角,仅仅由另一个葡萄牙人继续假装英国人(这到底有什么必要)把前半部重演了一遍,敢情我上电影院来看欧洲人教亚洲人如何求二次幂了,这平方运算的底数还是[愚蠢],导演理所应当听到 RNM 退钱而不是全场的掌声,戛纳评委也是 |
|
第一段的文本连缀比较勉强,第二段Molly的活力唤醒了影片,可还是难免陷入一种木偶戏。与《一千零一夜》完全相反的方法论,《一千》目光焦虑,葡萄牙在变,戈麦斯不断用故事来解释眼前所见。《壮游》本就是场逃亡,是闭眼的影像。试图用所有的运动来唤醒一颗沉睡的心,就此压扁了影像,(Sans Soleil的目光敏锐得多)结尾更是完全的虚无,总有一盏灯的不是吗?电影总有边界,来避免真正的死亡。我们该庆幸吗? |
|
【6】好看,不仅仅是视听,更是故事逻辑和旁白设定的好看,但就是不够深刻。同样是横向的纪录,戈麦斯很有趣地用现代-过去穿起来变成一次现代视角的,但本质上是1919年的多国游行。前半部分视角在男主角,后半部分就回归到女主角了。对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自己最后为什么女主角“死而复生”的设定要发生在中国,这就是本片奇幻的地方。一次盛大的巡礼,游行,看东方的世界。 |
|
nyff唯一一场,东方主义不是他不幸的副产物而是拍摄对象本身,流动的异质性,错位的求访者/影像时空,这胜景我过而不入(当然是人人皆知是造景啊,那句and if you don’t like it you can always just leave,映后说的木偶戏,以及最讽刺的远程拍摄),直临到真实的危险在死的代价里才得入其门。那些风暴纤夫,夜中执线的表演者,人力摩天轮,草原动物一样残忍地令人不安地回视你的异族女人。真就是怯懦的人才先享受世界,而勇敢者就在世界的血肉之中。太多ethics警察了,文化外来者除了凝视还能怎么视呢,有你们这群人在还会批准贝托鲁奇来拍末代皇帝吗老天啊连当时的文化部都能给放行 |
|
#BIFF 看似自由,实则精妙。从2019年起到疫情期间拍摄的大量旅行素材(包括遥控指挥拍摄的上海部分)出发构建剧本,再在棚里拍摄故事的主要部分(对应皮影/傀儡戏),于是在虚构(剧情片)和现实(纪录片)、历史与当下之间构成一种巧妙的「错配」关系,而对异域文化的想象/挪用正是这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壮游」中展开。所以本质上「壮游」也是探讨究竟什么是电影的元电影。 |
|
我在新加坡很想你、我在泰国很想你、我在东京很想你、我在中国很想你,可怕的亚洲奇观大全,无聊当作艺术。因为足够racist所以才要放在1900年代初,可怜的白人最后都要复活自己。来釜山,用这部电影在亚洲电影节按手印,足够ironic… |
|
B+. 同时致幻和祛魅的电影。一边从情节设计和影像形态刻意还原“矫饰”的东方主义风情,一边又用穿插其间的当代纪实影像去刺破这种迷思,既是在呈现时空变迁的错愕与眩晕,也是对白人中心主义叙事本身的消解:一种去中心化的、独立于西方想象而存在的现实。新与旧之间的含混(与潜在的失衡)让口吻变得似是而非,却也无法否认地给了它更加耐人寻味的暧昧。2024.5.22 Lumière |
|
德配其位、姗姗来迟的导演奖,Miguel这里捕捉的远东绝非补偿性的他者,而是在现代性的杂糅中将生命的晦暗与透明感知得丝缕毕现。#77th |
|
AFI FEST2024 // 忧郁的热带,美丽的东方,docu fiction解构版Sans Soleil。在24年拍一场百年前亚洲奥德赛,是否东方主义,是否刻意为之?都是其次。太聪明了,完全将影像和听觉玩弄于股掌,才华横溢,调动梦境和异质感。也在此间邀请观众陷入沉睡,与阿比察邦电影中宁静而遥远的在地性如出一辙。东方是,纤微的,包容的,平和的,静音的,想象的,呢喃的,夏夜晚风一般的。在30/40s经典好莱坞棚拍老电影和人类学田野纪录影像中无缝穿梭,以假乱真,构成两种叙事视角。在这种有机的合并和跳跃中,赋予巴赞所谓“裹尸布”以当代意义。我们每个观众也能带着自己的背景解读,探索不同语言所带来的隔绝和亲密。毛姆《客厅里的绅士》,阿比察邦,Margaret Mead??我不知道说啥了,我五体投地。 |
|
欠义和拳了 |
|
和短评里一些亚学家不同,我就爱看流水账 |
|
在帝国之眼里过去与现实的分野并不存在——也可能在导演看来在热带迷失的殖民者和背包客没有本质区别,就像他们费心配了五种语言的旁白,但是却决定用葡语演员饰演英美人。《壮游》既是对经典好莱坞殖民地旅行恋爱悲剧(如《曼德勒》,《直航恋曲》)的魔幻重置,也是不那么酷烈但同样谵妄的《现代启示录》式幻灭记录,但把重点放在了性别的倒错之上:爱德华和他的帝国同僚们全都成了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茉莉则接过“白人的负担”成了“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中的“丈夫”。穿插片中的皮影戏和结尾打破第四面墙的举动则为它们的故事蒙上了一种亚洲传奇/散剧的意味。 |
|
观感很割裂,介于一种非常喜欢和对语言的迷失所造成的无聊之中。中文部分完全救了我的观感。因为大量由真实影像、虚构影像、真实声音与虚构旁白共同构建起的影片的层次,只让人产生和影片里的人物同样“白人无法理解东方文化”的异乡感。黑白与彩色、fiction and documentary不断混合,将影片从一场简单的东方旅行,变成了一部精致的短篇小说。可惜地是,只有全方位的“听得懂”的人,可能才能完全进入到这篇小说当中……(不过,疫情是集体限制了导演们的创作吗?说白了这部影片又是拍拍东亚旅游素材就拿来搞成电影了。不光和科长的三峡撞了,还再次见到20世代初满街带着口罩的中国人。对于一部完全与疫情无关的电影,这对未来的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奇观了吧?) |
|
也是一部华语片,有种读上个世纪早期小说的感觉。戈麦斯以悲剧点题,站在东方主义对立面,反思欧洲对东方所知所解的匮乏和傲慢。只是中国当代影像部分不够典型,空洞,没有可看性,如果新与旧是一个天平,那么这个天平便因此失衡了。遗憾、遗憾、遗憾! |
|
他逃,她追,他插翅难飞。新时代的80天环游地球(亚洲),现实与过去交汇,时间与梦境交融,老白男们最喜欢的泛亚洲刻板印象VLOG大集合,影像和口白各演个的,主打一个你自己体会。操着北方口音挑着轿子穿过竹海进藏区实在是让人看了直摇头。 |
|
后殖民的hauntology。1.将颇具殖民时代色彩的苦情情节置于东亚与东南亚的后殖民景观之中,同一空间内不同时代的殖民与后殖民符号通过travesty的搬演实现游戏式互文(如主角殖民者身份与西贡邮局中的胡志明像),这层互文又与两段故事间的互文形成互动。阿彼察邦式的织梦-入梦结构被玩成了解构殖民视角下东方奇观的利器(出影院一看,摄影居然正是邦御用)。2.取代旧奇观的新奇观不仅是新世俗空间和栖居于东方影像的时间体验,更是反向殖民视角的东亚东南亚语言巴别。讽喻式的东方学再用:由不同东方语言构成的私语和通行于同质殖民空间的葡萄牙语(一门在殖民帝国间最少被理解的,而在殖民与被殖民者间已完成换位的语言),旧欧洲成为对立于后殖民东方的东方学东方。(方才想到,葡语竟是克里奥尔化的主要材料。071124) |
|
设定还挺有趣的,一路亚洲之后,模糊时间之后,反而有些魔幻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