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喜欢的一部蒙古电影,出自女导演之手,更是可喜可贺。萨满不过噱头,传统-现代、宗教-世俗等矛盾对立看似和藏地/牧区及不丹电影类似,本质和《燃冬》《青少年哪吒》是一回事——都关乎规训、反抗、顺从,危机四伏的青春,终将被简单概括为一场「成年礼」。群吠、迪厅的戏,是亮点。若要深究,中国和蒙古定有不同答案,却同样引人深思。这些年,韩流对蒙古影响深远,年轻人更是出乎意料地时髦。而乌兰巴托的landscape,蕴含太多历史与意义。当镜头如微风般拂过蒙古包、新建筑、以及赫鲁晓夫楼,耳边仿佛响起了张蔷的歌声:「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快车……」这座庞大的城市,恋旧又渴望新鲜感,似乎正在面临「modo jodo casa house」式的问题——臃肿的同时,却也在孕育着可能性。而处于边缘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蒙古国呢? |
|
Venice80/2 一种城市化的模板在蔓延。 |
|
最后那段狗吠太神了,蒙古国没有未来的CEO,只有要成为搬运工的年轻萨满,太狠了,失落乌兰巴托,夜店里红蓝灯光交织下不断分裂的面庞与灵魂。 |
|
No.9986。7th PYIFF-卧虎最佳导演,前获2023威尼斯地平线最佳男演员奖。作为一部拿满大电影节和机构创投的影片,若说没有点国际化策略那是不可能的;导演前两部短片敢情都是为了这部来做准备,但是这部片子拍得……校园戏真有点拉胯,最后还使一个《沉默的教室》就有点呵呵。”风之城“就是乌兰巴托,山谷中心的高楼大厦,稍外围一点的SHZY公寓楼,以及山坡沿山而上的”蒙古包区“的中心-外围关系,在片中有不错的展开(去过乌兰巴托的表示,拍得很准确嘛),也对应在人物关系及主要事件上,可以算是空间叙事的优秀范例。神来之笔当属第二次迪厅段落里小萨满那段随着灯光变幻而亦神亦人,亦哭亦笑的变脸戏(好奇是如何实现的),单这一场戏就值回整个片子的票价了。 |
|
【6】不太行,或者说很一般。本片很巧妙点在于赋予主角两种身份,青少年与萨满。电影全然的调性和社会环境是在蒙古信仰的文化下发生的,“萨满”给电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很奇怪的反其道而行之,电影是讲青少年的,整个剧情非常奇怪,最新的潮流文化对抗最古老传统保守的一部分在本片找不到平衡点。男演员非常灵和过目难忘,所以去年在影坛的亮相非常惊艳。除却之外,本片的剧作很糙,讲青少年是对的,不过这种电影20多年前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已经给出了满分的答案,甚至利用了“哪吒”的身份,本片只用后者做意表,只能是表面的好看。 |
|
2.5 切入视角尽管很西方猎奇但也挺有趣,问题出在男孩和女孩开始dating后,整个剧作就一路坍塌,堆砌着陈词滥调和没有节制的表达。男主这个角色对于演员来说太好了,形象非常突出,加上男演员也选得好(有点可),过目难忘,很能理解拿到地平线最佳男演员。 |
|
乌兰巴托的信仰危机;蒙古男的也爱空气投篮。 |
|
@2023PYIFF.
因为临时就地支持翻译映后Q&A,只看了下半场。
第一次看到这样充满生活细节的少年萨满形象,喜欢课堂的狗叫协奏曲,老中青三代无处可去的困境,看到现在第三部表现起飞视角,第二部有红蓝光惊艳幻化的了,另:捕捉在角落拉伸转圈的赵涛 |
|
纯靠男主表演、萨满高中生的人设,勉力支撑的蒙古国青春片。剧情只关乎身份与生活状态,但说是生活流吧又有点陈词滥调,剧力薄弱。 |
|
跳萨满的男仔,向往都市公寓,先听话后反抗教鞭驯化,自然神一度失魂离体,又搬起重物,拥抱再试,百年之后万万年。机械心的女仔,身在年轻的乌兰巴托,神不在此地。片中可听到了红绿灯心跳,置换了表演者的口簧琴,厚重升华着在地青春片的努力,在迪厅射灯的镜头印压中,可见魔幻一斑(各色行为涂鸦中,似乎还看到了老中手笔?) |
|
6.0。雖未成年薩滿這一切入角度著實精巧,足以一窺民族傳統與現代化進程夾縫中的蒙古青年,但導演過剩的表達欲與尚不成熟的技法使之尚不凝練,且有滑入簡單二元跳轉的傾向。 |
|
第七届平遥影展第8部。当萨满的另一个身份是青春期的高中生,灵魂开始迎来各种欲望的诱惑。 |
|
#Venezia80#我透过电影窥探与我的家乡只有边界线相隔的地方 干燥寒冷的空气和与神灵有联结的男生 看到了最本质纯洁的一些东西(很荣幸我是第一个标记这部电影的人 连着两年入围,期待导演以后的创作! |
|
第一次见识到乌兰巴托的夜,可能我带着太过猎奇向的视角,希望能多看到男孩与神的更深刻的交流,以及萨满在他身上他的家庭留下的痕迹。而不是乏善可陈的恋爱故事和符号化的夜店情节。与女孩交往的剧作开始的清新可人,结束的则陈腐的可怕。课堂暴动那一段效果好却感到离题很远,悬浮于整个剧情之外。后半段最诗意灵性的部分是夜路遇见邻家爷爷的魂灵,和以萨满身份安抚邻家哥哥。男孩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之间的身份穿越,出走的顺其自然,回归的模糊不清。 |
|
通过航拍和对城市建筑的特写描摹出以城市为载体而携带着的传统与现代的对抗焦虑 影像拍摄的硬件呈现很厉害 剧本的文学性和创新性还是拖了下后腿 尽管主题已算老生常谈 但至少努力在影像领域为蒙古这片被忽略的土地打开了窗口而能投入进关注的目光 |
|
爱情真好!两位青年演员无比自然!灵性与机械,萨满与西方,荒野与都市,狗吠与人言。蒙古导演未来可期! |
|
【平遥影展展映】中国首映。蒙古青年女导演新作,让人眼前一亮。关于一位蒙古高中生少年萨满经过恋爱和迷茫,失去又重新获得通灵灵力的故事。喜欢影片关于萨满灵性的部分,导演成功地用现实的手法拍出萨满通灵仪式祖先神灵附体、去世之人灵魂奔走呼喊这种不太现实的意象。宣扬了蒙古敬天地山川和鬼神的文化。也讲述了城市的扩张和当代蒙古青少年的迷茫。中间部分的节奏随着主角的迷失一起散掉,弱化。结尾才把这口气提回来 。但男主的脸在迪厅灯光变幻照耀下反复变幻那个镜头真的很有想法,课堂犬吠也是令人一振的亮点。值得鼓励。三星半 |
|
祖先之灵不能太被烦扰。作为媒介的高中萨满,只能抛弃电音接受失恋,才能让生气的灵魂回归乌兰巴托郊区上空。 |
|
难得可见的萨满成长史诗诶。 |
|
2023PYIFF//太惊喜了。用轻盈的人物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压迫里找到了最舒适的存在。城市是没有中心的,却始终能勾起人的欲望,又与人物时刻保持了距离,导演用亲密关系探索古老的神灵,这是蒙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
導演只用兩場戲準確把握住了現代蒙古青年的情感狀態(帶有一種「與其他國家的青年無異」的祛魅):青年們在夜店忘我地舞動,在酒精與霓虹燈的影響下盡情享樂,伴隨消耗精力而來的是無盡的空虛感——守護傳統的薩滿少年更是在流行文化的「衝擊」面前迷失方向(燈光閃爍下身體與靈魂的分裂);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狗吠頂撞出言不遜的教師。蒙古青年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表現出比年長者更為旺盛的適應力,蘊藏於他們身上的青春活力既能夠透過消費主義下的享樂行為揮霍掉,也可以釋放出對抗權威(功利主義)的強大能量。但是,導演為扭轉外界對故鄉獵奇刻板的既定形象,同時卻又不慎陷入了劇情套路化簡單化的泥沼——過分強調傳統/鄉村與現代/城鎮的二元對立;少年迷途知返,為迎接古老魂靈回歸,只能逐一放棄女友/夜店/染髮等來自城市的「不良文化」的誘惑。 |
|
我看过最好的蒙古电影。 |
|
#PYFF#蒙古国女导演,好像是第一次看蒙古国电影。除去国家本土地貌风俗萨满礼教,电影其实讲了一个当代青少年逃脱规训叛逆成长的世界性故事。冬天雪地辽阔茫茫,依稀有种在延边或者韩国感觉。青春性爱美妙青涩,教室狂吠冲破牢狱。男孩眼睛虽小,眼神灵动,获得了威尼斯地平线最佳男演员。 |
|
狗叫那裡厲害了,說的是「我們是狼的後代」 |
|
2024bjiff#一次挣脱自我又回归自我的成长质变,把青春期少年的日常细节挖得很细。风的城市里,爱情来去如风,生命来去如风,灵魂来去如风,什么都像风一样飞快地流逝,好像很难抓住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必抓住。狗吠段落直接封神!那一张张尽情展现情绪的青春的面庞仿佛也刮起了一阵青春的风。 |
|
男主高中畢業後在電視劇劇組做攝影助理 被導演朋友推薦選角/ LOTTE 2 |
|
人生的第一部蒙古电影,真奇怪,在镜头语言里看到了是枝裕和,也看到了努里比格锡兰,不知道为何,感觉从亚洲这片土地走出去的民族,无论走多远,都能传承一样的美学和视觉,我想这是辽阔的大地给予的,这种平静的哀伤感,欧洲电影里很难找到。 |
|
有些灵魂注定要替他人分担忧愁,与其说这些灵魂属于自然,不如说他属于神灵。 |
|
@ Broadway Cinematheque早场|因为迟到没法看原本规划的早场于是转BC看了这部。群友已alert不好看,确实是非常无聊……可以不看👌 |
|
只有前三分之一算好的,自然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蒙古,那种明晰又模糊的边界感在青年的身份与镜头的空间下让人心领神会。但当之后进入到青春片样式的展开后,表达就开始有些囫囵吞枣了,有一种什么都要但逐渐臃肿的感觉 |
|
#SIFFTY# 碰见对节奏有掌控力的新导演很惊喜。本人对任何庄重的仪式和力量毫无抵抗力,所以很喜欢少年作为萨满的这条线。女主神似金敏喜!喜欢两人在墙上画出想象的未来生活 以及 迪厅里男主脸上灯光变换的场景。Shoreline Community College Theater |
|
新导演完成度如此之高,望其项背。青春片叠加东方学符号完美击中欧巴罗审美g点。各种借鉴都能流畅作业,新导演前往三大案例教科书。 |
|
2023.08.31 那些隐藏的,期待着爆裂开的情绪,都化作了风雨雪中温柔的呢喃。 |
|
好舒服的一部片子!延续了去年《月满》那部给人温温柔柔的气质(论我头两部蒙古电影的打开方式)。男主是金秀贤/丁海寅在草原上长开了的那种样子,尤其笑起来。年少的爱恋、邻家爷爷的爱子心切、课堂上统一战线的人吠......非常棒的24年北影收官。另,这一部的字幕文学性美感极享受。长生天、祝词、祷词、逝者的祝福.....(想去蒙古!!!) |
|
比较典型的主题过于混杂的电影。导演放了太多东西进去,但是每一块都没讲得太明白。成长故事线的剧作不够精炼。导演浪费了太多笔墨在女孩身上但却没拍到太实质性的东西。反而导致男孩在中段明显着墨不够。萨满线和成长线的勾连也在影片中段被几乎遗忘,丢失了许多有趣的可能性。同时导演貌似还有点浮世绘的野心。但因为实在太浅尝辄止,导致我已经不确定她的靶向在哪了。剧作上,她短片里那种绵里藏针的感觉没有了。在一些言笑晏晏里,张力就逐渐丢失了。 |
|
#7thPYIFF# 故事层面触动不太大,中段实在没扛住眯了会。大概就还是向内坚守和向外出走的选择,但是有场夜店的灯光戏很屌。蒙古片子看的不多,这部也算是难得展现了乌兰巴托的都市以及当下年轻人的状态,观感还挺新鲜的。 |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所有的都市元素都似乎成了印证主人公内心向往的符号,向我们揭示了青年迷惘与挣脱的心理状态。 |
|
传统与现代,此处与远方,压迫与自由,每个人都被撕裂成两半,在成长中不得已不断去安抚其中一半而舍弃另一半,当通灵萨满成为“骗子”,年轻的孩子也完成了成长。喜欢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春梦和镜子 |
|
#PYIFF-有双重身份的男孩和感觉被撕裂成两瓣的女孩,目前平遥观影最佳! |
|
蒙古青年直男的青春疼痛,少年们成长得普遍健朗。有些段落太灵了,比如狗吠那段,不太确定班级墙壁上贴的是不是马恩,但是班主任代表了一种相似的规训,而萨满所代表的传统的信仰正在被质疑,蒙古包也不再住人了。这些既是时代符号,也是文化奇观,更为故事种下历史根基。乌兰巴托受韩国影响很深,有些少年的脸、语言有点像韩国人和韩语。人物肖像无论双眼皮还是单眼皮都很耐看。中段观感乏味,需要一些技巧调和。 |
|
7th PYIFF,7分。卧虎前两部(《尸袋》和《群山背后》)是公路片,这部《风之城》是爱情。以男孩萨满身份的丢失和恢复暗喻成长,成长是对周遭世界的认识和共情,此类剧作早已陈旧。优点在于导演拍少年恋爱能轻巧从容,教室群吠与前后段落环境中的狗吠声协调统一。 |
|
年轻萨满的悉达多之旅。在乌兰巴托初夏也飞雪,这是长风吹过的寒冷国度,群山环抱都市,与自然相连的年轻萨满,被现代化城市化侵蚀。可惜没有更多体现萨满教的内容和哲思,是带着一种“不相信”的眼光去拍的。顶着厚重羽饰的孩子,在扮演祖先之灵,以年轻的身体表达天地的慈爱,管老人叫做孩子,而自己面具下的自我正待重新发现,拍了很多少年少女的情爱探索,住在高楼的女孩拥有机械的心脏,向往草原却最终去往韩国都市,住在毡房区的少年想住智能房间,等待他的是建设工人的未来,终于在体验欲望和肆意后,灯红酒绿中感到精神被侵蚀,“然而我胸中之鸣鸟尚未死去”。孩子时被认为具备言灵,长大后用语言安抚各样破落的灵魂,时不时带着不寻常的慈悲笑意,在一束天光下敲鼓起舞,终究是女导演的电影,最后扎起头发的主角不仅是去年龄化,也是去性别化的 |
|
TIFF23 no.4 |
|
【蒙古】当悠久的风俗传统、神秘的信仰,再和身着统一校服的少年打闹、在大都市的热闹互相碰撞;于是呈现了颇具特色的新旧面貌,这里并非印象中的那么“村”,但却仍然兢兢业业地保护着那些曾给予养分的“根”。如此矛盾和对立的背景之下,渐渐还原一个成长故事;虽然因为地理背景有所不同,但整体发展又有些套公式,一半一半吧。 |
|
除了对宗教风俗以及神秘主义的猎奇之外,整部片子还在努力营造一种反差,青年萨满渴望现代住房,时髦少女则向往草原生活,传统社会与现代的矛盾,蒙古包以及高楼大厦,应试教育与草原野性,还有两种身份的冲突;中段秒变青春片,表现年轻人情窦初开的甜蜜,与无疾而终的爱情的同时,还有迷茫与反抗,一度丧失与神明通话的能力,还有发出狗吠般的反抗,也曾与爱人描绘未来,然而当灵魂重新净化之时,也是信仰坚定之时,男主也真正得到了成长。舞厅里随着灯光而变化的表情确实太神了,这个最佳男主确实值得。7.6 |
|
被润人干扰的萨满体质,被城市化挤占的蒙古包,被现代教育规训的青年野性。杂糅了民俗和青春爱情,为蒙古精神招魂。 |
|
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在蒙古这样的国家来的要迟一些,以致于当我们看到片中这些阵痛与愤怒更多是感到一种会心的漠然。又能怎样呢?拒绝不了改变,又无法舍弃传统。盲目跟随别人的脚步就免不了被领进屠宰场,然后被收割。可自己又实在看不清路,像微弱的旗子挣扎在风中。 |
|
目前平遥最爱,好喜欢导演处理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空间之间关系的方式。她展现了青少年成长中无法规避的青春问题,又很巧妙地用影像冲淡了哀伤。作为处女作,没有匠气,没有炫技,已经很棒了!感慨他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个人成长经历与深入社会现实之间找到了自身创作经验可控范围内的平衡点。稳扎稳打的视听设计是基础,扎实细致的剧作是核心,把理解与感受转化为表达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确实需要几分天赋与灵气。 |
|
游离于人神之间的青春电影,风之城这个片名太赢了,萨满似乎只是电影的一个策略。 |
|
前后部分挺好的,中间段节奏有点跳。(一个印象深刻的对话场景:身体与灵魂的脱节,长逛夜店的女人向往草原,萨满向往住进高楼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