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导演的切入点多好啊,可惜拍得平淡无奇,尤其回避了工作和亲情的对撞冲突,很多场戏刚有点意思就戛然而止。John Turturro演的烂演员真是太糟心了,就像看到一个车祸现场扑面而来... |
|
一部至尊杰作,“请站在角色旁边”,多么简洁有力的电影真理,莫莱蒂有时便站在自己的化身旁边,而这个化身又是站在整个时空中央的综合体,而带着一张无与伦比的电影脸的玛格丽塔则站在每个人的旁边,同时又代表着一切,即便她并不能完全了解他们。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位电影人都需要这样的一部电影。 |
|
1.故事似曾相识,并无新意,女主的表演也就可圈可点的程度,并没有太优异;2.通过女主在导演新戏的过程中也传达出女主的内心;3.你绝对可以怀疑女主已经步入了更年期;4.在母亲日薄西山之际,回忆过往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冲突、不理解、自我等负疚感的迸发。 |
|
走不出生活和走不出电影是一回事。 |
|
母亲在人世最后一段,女导演事业瓶颈,婚姻破裂。和母亲最后的这段相处,让她看到自己的固执紧绷,以及母亲的温暖柔软。
情感表达隐忍克制,深刻真诚。阿莫多瓦在《痛苦与荣耀》里表现的一名导演的困境直接导向来自于导演本身的身体、情感及家庭状况,而这部更多从事业本身及家人来反映导演本人存在的问题,殊途同归。人生不易,对自己,对别人都尽量再克制,再温柔些吧。 |
|
回到《儿子的房间》路线和风格,佳句不断。上海电影节第2部。 |
|
绝症的母亲躺在病床,她问“妈妈,你在想什么?”母亲回答“明天”。她想到这里微笑含泪,然后一瞬间面色凝固。那一秒钟,她大概碰触到了生活最绝望的真相。 |
|
影片唯一的笑点部分相比于《教皇诞生》时的幽默讽刺弱化了很多 导演在片中的角色也显得略微鸡肋 但对于我的母亲这一主题展现是成功的 三代人母女孙的关系链 戏中戏的交错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
|
失去亲人的混乱与失落,并非写给母亲的挽歌,只是寄情之作。 |
|
糟烂戏中戏荒诞离奇与母亲临终关怀沉稳厚重的感情相互穿插,节奏很慢但切换时却利落如刀。叙事的不规整让片子有更多可供解读空间,母亲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变得愈发艰涩。开头游行示威转瞬变戏攫取眼球,地面蔓延的水擦也擦不干更是让人泄气。朴素如练的纪实影像风格真是戛纳系心头好,无奈略显无奇。 |
|
双线叙事,之前以为海报上那就是母亲呢...还有第一次知道开车的戏竟然是这样拍的... |
|
——“妈妈,你在想什么?”——“明天。” |
|
多么精妙的平衡。悲剧后总有喜剧对冲。Barry是不知死亡的“愚者”,带着Margherita跳舞。长长的观影队伍,转动的洗衣机,漫水的房间,全部都是时空穿越的机器。 |
|
怎么会呢?一部电影有点精彩,又有点无聊...哪一部?电视上在放的这一部。这句台词倒是挺适合拿来做评价...“导演就是个逍遥法外的混蛋”,但也是普通人,是逃不过生活十面埋伏的“正常的疯子”。虚实剪辑结合挺有意思,电影院外长队太棒。生活和工作场景的交叉衔接生硬。能感受理解,但很难投射感情。 |
|
Barry之外的人物几乎没有任何魅力。如果没有那些跌跌撞撞、装腔作势的表演,整部电影就像那台装满器材的车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被水淹没的房子、满含泪水的凝望本应轻易将人击碎,但“Back to reality!”才是我真正想呼喊的宣言。 |
|
3.5。 |
|
現實與過往,現實與電影,兩個層面的對照,多線索,女導演的焦慮,母親的臨終,離異的孩子與家庭,有幾場戲很動人,買食物去發現弟弟親手烹飪感受到自己的窘迫,在母親家裡找不到帳單,整理母親離開的衣物會讓我想起親身的經歷,沉穩的克制 |
|
莫莱蒂这次自己演还不够,让三个人演自己,也是服了。 |
|
La tangibilité de l’émotion parvient à nous secouer seulement quand le rapprochement empathique se cristallise (ou pas) à travers cette simplicité narrative, sinon l’ennui qui se gagne fait ressembler le cinéma de Moreti plus en plus à cette mère agonisante. |
|
名导处理起来本就擅长的亲情题材,自然会有些过人之处,比如克制,配乐越来越中性,纵然生活有再多问题,亲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总是那么轻轻一点云淡风轻,颇有几分小津的影子,但换成意大利语对白,总让给人觉得情感不够浓烈。嫁女和丧母有点像,讲的是一个谁都可能会经历的过程。★★★☆ |
|
在电影里,莫莱蒂后撤了半步,以一个沉默儿子的形象注目着这对母女,也隐忍着这份伤痛。就像电影里女导演不停向演员强调“要站在角色边上来演绎角色”,莫莱蒂正是借着这后退小半步,让自己的情感,这么切近,又好像如此辽远。这是一个艺术家真挚,一个中年男人的克制。 |
|
勉强4星。南尼·莫莱蒂的电影我总觉得情感上很假,我一点都不感动。乍一看音乐和镜头都是贵族文艺范儿,仔细一听那些台词好像都是扯淡。片名叫《我的母亲》,结果风头全被演配角的约翰·特图罗抢了。妹子不错。 |
|
4.5;被低估的佳作。几乎全程代入,十分共情——上老下小的家庭环境+乱作一团的工作烂摊子/职业“使命”+情感空巢的失落+人际关系处理的尴尬窘迫,真实的、毫无修饰的生活,每一次焦灼爆发的怒火或泪水,每一次压力边缘的努力假笑,每一次走神放空的闪回记忆,完美诠释何谓“现实主义”,无谓情节或角色,这就是我们的经历,ICU场景过于逼真,插管不能发声写下歪扭字迹简直梦回五年前,处理得如此淡然、简洁又深情,泪目。
拉丁语是代际间的情感联结,也为书架上无处安置的书指明了路——母亲曾鲜活存在的证据,一定会被承袭下去,正如他们之间流淌的爱,正如永远会到来的明天。时间线跳跃相当漂亮,在记忆或梦境里,我们不曾分离。 |
|
3.8 |
|
“卢克莱修、塔西佗……这些关于他们的书以后该怎么办呢?它们占据了我母亲的一整面墙。这些年学习和工作的所得将会去哪里?花了那么多时间,每天……每一天!”看到这里终于崩溃了,我不知道那一面墙的书要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当死亡阻隔在今天与明天之间时,我活过的每一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
|
三星半//角色的玛格丽塔与演员的莫莱蒂一体两面 因为母亲的病重忧心牵挂 时时害怕她的突然离去 是成年多时的孩子最脆弱的软肋//工作糟糕透顶 导演不知所云 演员不明所以 或因病无法完成表演的演员如同逐渐失去记忆和生命的母亲 根本无法控制 那些抽象名词在母亲的即将消逝之前真实地只剩下虚无//生活与工作本身就极难平衡 而母亲却在工作中生活并且身体力行 教会了其他的孩子应该如何生活//可能是自己孩子走偏了或者顾不上了 也是一种属于教师职业的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妈妈 你在想什么”“明天” |
|
#4 关于导演的焦虑、迷茫、独白。两次用到Leonard Cohen |
|
一个月不到已经基本忘了系列 |
|
十星满分推荐,年度新片最佳。莫莱蒂对家庭关系的观察和对死亡细节的描绘都到了完全无法超越的地步。它既真实,又艺术,凡是经历过如此种种的人,必看得从头到尾热泪盈眶。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但却都可以挽回,故也只有死亡能够予人新的希望和生的勇气。 |
|
-。创作理念很强。 |
|
挺感人的影片,大约融入了导演的亲身体会。 |
|
看電視, 母女情感人用電影風波來平衡.... |
|
91/100,片中的主角陷入平衡电影与生活的困境,权衡着每一个片段时,作为作者的莫莱蒂与人物形成了一种隐秘的共谋:同样处理着一种令人惊叹的平衡,抚摸着现实,又轻而易举的编织出幻梦,并置情境,叠加语义,统率着外部的一切。但更甚者,他亦是电影内部的一部分,常伴左右。 |
|
戏中戏衍生出一种旁若无人的冷峻质感,一部分的现实片段与哈内克《爱》成相呼应状态。波涛汹涌的爱意正源源不断冲击人物视角。有抽离、有幻想、有层次。倦怠引发的主观情绪,已经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回味无穷。 |
|
一部中年女性导演的日常恍惚。给人感觉40%舒适、25%忧郁又35%无奈。在家庭、女儿、母亲、工作之间,日常恍惚、怀疑与某种无力感,她好像对一切都无法掌控,时时崩溃又不断继续。电影里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演员一定要游离于角色之外,点题。在生活的电影里我们也需要务虚。 |
|
+,重看 |
|
“缺少风格的表达通常不受人欢迎,称其没有感情。但如果相信表达自有的能量、它的还原力和它的空间,这个表达就可能连接不同的人,而“风格”不过是对所有权的独断申明。”——醍醐灌饼的广播
“请相信:并不是“风格”区分了电影,而是影像在银幕上涌现的、那无可辩驳的准确性——这才是电影差异性的最小单位。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最小的区别总是潜藏着最大的区别。”——喂饭的广播 |
|
3.5 干净清爽的意大利现实主义。 |
|
20211006 第一次看南尼莫莱蒂,创作困境与人生困境的一种重合,女人四十的另一种拍法。 |
|
#2023.9.23资料馆放映# 电影很真实地将生活的无力感展示出来。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一时间内总是难以应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身边家人与朋友的支持,一步一个脚印也能慢慢化解这些困难,重新寻得生活充满希望的那一面。 |
|
关于导演的焦虑、迷茫、独白。好玩的是,又顺便用元电影的方式对很多大导演老戏骨们致了个敬,也对同行敬了个意,当然,还有对母亲的爱与感恩。特别特别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里曾两次用到Leonard Cohen的歌(导演啊,爱你),本身老Cohen的歌就带有一种孤独感,放这电影中也蛮符合角色内心的。 |
|
当然是莫莱蒂最好的,也最容易被错认。“演员应该站在角色的身边”,如同现实应该站在电影的身边,这句至尊短语点出了本作的秘密,也证明了元电影的形式并不是自传式的重写,而是莫莱蒂试图实践电影的伦理性所做的一次行动。对于莫莱蒂,拍摄一部电影的制作和拍摄母亲的死亡并没有区别,因为它们都关于角色扮演的失败,因为失败,演员身为人的一面才得以现身,陪伴在角色的身边接受观众的凝视。当Margurita在每一个时空都出现在她的“角色”身边时,莫莱蒂同样悄声无息地伴随在他的化身之后,他的出现让电影退化成片场,也让故事的走向不再重要,因为莫莱蒂的意图只是与我们“同行”。 |
|
重看 |
|
暂定四星 |
|
上有老下有小,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如何陪伴、照顾,送母亲最后一程。场景转换中,看到女主角的生活压力。 |
|
3.9,對比蔡明亮《臉》的淹水房間,相思氾濫成災,無用的女兒,買食物卻說醫院製造,女兒前夫回歸,拉丁文的堅持,母親的學生,導演爆炸,災難演員,母親欲死惡夢的徘徊。南尼的旁觀視角,與女主導演的身份,抽離成兩部份,欲輔佐卻也身在其中。迷影慾望之翼,現實幻想回憶,媽媽在想什麼,明天。 |
|
7,有点命题作文的感觉,瓶颈期导演的设定仿佛在向八部半致敬,病重母亲和片场拍戏两条线相互照应得不错,整体情感很细腻,莫莱蒂很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加到电影里,让里面的角色表达出来,这部也不例外,戏中戏的设置、排长队看柏林苍穹下的观众、特托罗反复提的库布里克则加深了电影的迷影情结,总体不错 |
|
7.戏里戏外有所互指的元电影解构,交叉剪辑插超现实段落。莫莱尼论述复杂社会中的中年人危机,一如影片女导演的镜头所被定义的社会化、敏感的当下与为现实发声。另一方面,莫莱尼似乎想以女性视角来当一次社会观察家,既剖析个人外世界,又尽可能袒露私人化的内心,这不过这里的女性也仅仅是一个性别的形象存在,面对着与男性无二的处境。 |
|
A。直觉敏锐的电影,多处镜头缓慢的越推越近,直至把人物彻底包裹进状态。内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不仅来自于当下的困境,同时是过去对现在的作用以及精神上的应激反应-梦。影院长队的凝视无比优雅,而那些对生活周遭的感受,都化为水漫过了房间。 |
|
体会到了中年的压力 戏中戏让人崩溃又同时让人放松 母亲的母亲的死亡也许为母亲松绑了绷着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