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银河写手》时我在想,就算明天让我离开西宁,我也会觉得这趟First之旅值了!!
讲真,如果你看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话,很难期待三狗组合能演一部多么口碑爆棚的电影,可是看过之后我太喜欢了!我喜欢这部电影所有的肆无忌惮跟天马行空,也喜欢所有从半空落地之后的残酷和无奈…
电影原来还可以这么玩,不是所有人物都需要成长,不是所有情感都需要铺垫…但就是足够打动人! |
|
充满了影视人内部梗,甚至也有点北京地区特供吧,好笑是真蛮好笑的,太贴近现实了。但是对女性的塑造和折射出来的性别意识是可以呕吐的水平 |
|
烂编剧写给烂编剧的情书 |
|
3.5 时而上上,时而下下 |
|
可能是常营地区影史最佳电影,全场至少十次鼓掌。最大的问题是男主长得太像沙丹了,以及很难想象有男的能靠着诺兰找到女朋友。 |
|
给套路化的中年男人失意作冠上乙方编剧的外壳又能让咱影视“内部”人员疯狂自恋高潮好一阵了。不过还是很扎实的商业剧本,只是为了剧情张力而毫无镜头美感地疯狂给不上镜的男角色特写,实在对观众太不友好,马珊珊怎么没在创作阶段规避掉这种大银幕风险,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仍是毫无创意地恶心。平遥的野马分鬃,first的银河写手,被频繁提及的诺兰以及今年的奥斯卡,怎么不算是一种影圈kendom的遥相呼应呢,所以才要不厌其烦地夸赞乐莹扯下男性梦想遮羞布的可贵啊。 |
|
三星半,一部看起来没什么野心但又处处包裹野心的作品。对于影视行业打工人的塑造其实只是最表层的一层故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行业术语,节拍器救猫咪啥的,本质上是对这个过于“行业向”的故事的解构。你说一般观众能明白满眼放光看到绿油油的龙标意味着什么吗?不一定吧,但他们一听到“小美小帅”式的声音响起一定也会咯吱笑出来。从这点来看,几位创作者是很聪明的,他们知道从自己熟悉的经验切入是最合适的,但要用一种所有人都能get到的方式讲出来,这很重要。至于片中的那些人物困境,反倒像是创作中的顺其自然,只是因为这些梗对于行业内的人过于有共鸣,所以才像是讲出了大家的心声。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个片子在创作(虚构)和生活(现实)中达到的某种平衡,有的人突然走了,有的人突然死了,有的人还在硬撑,这些杜撰不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动人的。 |
|
2.5 旁白和音乐多得有点受不了,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男味太重,拼接感太重比较杂乱。三雷区。 |
|
男主以自己举例爱不需要合理性,我正要鼓掌,转头切分手后男主幻想前女友拖着孩子衣衫褴褛说被家暴后悔了,瞬间萎了 |
|
真的再也看不来从头到尾都是导演/编剧自我意识投射过剩的片子,纯粹意淫流派电影,这几年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
三个编剧里有一个女编剧也是导演之一,但女性角色设定之刻板让人直呼这个行当规训之深刻。
最后结合最近某影迷群的性骚扰事件多说一句,在电影里影迷群转票收票可以收到爱情(又是意淫),但在现实里,影迷群里转票收票会遇到性骚扰男。
补一句,本来有映后后来取消了,但观影确实有点不适,映后取消的恰到好处。
再补一句,“用考考你诺兰的知识点来出票”、“下意识认为答出来的人是男的”、“因为男主懂诺兰所以崇拜男主和他上床和他恋爱”,以上每一条都充满了男性自我意淫的气息,诺兰男粉们爽疯了,兄弟们今天又考到人了!这电影就是把诺兰男粉的管子撸到飞起,真就在2024年电影院看属于华语电影人的AV。 |
|
如果《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那些看似随意的地方都是能感受到精心设计,那《银河写手》里这些看似有设计的给我感觉是随意的 |
|
最喜欢的设计是有一个镜头,主角从夏天开始居家写作写了半年多,穿着短袖推门出来,外面已经有积雪了。刻板地看,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像电影的一个镜头。还有一个,他想象所有看不起过他的人都会后悔“明天的我你已高攀不起”的那个场景,坦白得近乎意淫,很底层,很幻想,很真实;最后是李飞在大街上发酒疯讲新能源汽车的段落,关心的事情谈不了的时候大家就会开始幽默了。也许甲方的肯定,恋人的陪伴,甚至朋友都是不重要的,写作就是穿着短袖探索心里一场旷日持久的积雪。假如在这样的群像中,每个人都拥有“不成长也没关系” 的特权,故事会更佳。 |
|
编剧通过电影吐槽的问题点这部电影本身全都有,有一种抱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观感… |
|
天时地利人和,完美贴合first受众,最应该拿来与观众媒体沟通共识的电影。
融合烂仔帮喜剧,北漂青年幻灭史再加一个影视行业元要素,其实是把一个屌丝喜剧分解重构,生吞活剥出来的类型片。
最大的迷影梗“救猫咪”是值得塞入影史的,超越了姜文掉书袋的死板,转而用三分钟看电影的方式向普通观众转达专业概念,了不起。
但跳出热闹的现场,它本质上还是老直男的一厢情愿,行业内的圈地自萌,一次《打鸡血》,导演不厌其烦地为观众带路讲解,反而丧失很多解释空间。再者二人的剧本变成了麦高芬,不太灵光,我更期待看到生活和作品两者碰撞、消耗、交融。
很喜欢最后两人重新创作的状态,这一行就是这样,晚上睡觉前想着以后tm再也不拍片了,第二天起来感觉世界明亮,接着改剧本。
本片最露馅的就是看《黑暗骑士》能找到女朋友,有这好事?
|
|
我再信什么国内影展爆款我是狗。如坐针毡,坐立难安啊!编剧迷影内部梗只让人尴尬,女性角色塑造刻板工具人,说是反套路,反救猫咪反节拍器,又沦入正反自圆其说的另一种套路。说是神经喜剧吧,但又没有喜剧审美,不如看喜剧大赛,这样还少了2小时煎熬。 |
|
#17thFIRST评审团奖&最佳编剧。导演用自己的个体经历赋予了影片一个又一个真实感动的瞬间。能代入映射的不仅仅是影视民工,更是所有时刻的乙方。手势代表的不仅仅是被拿捏后的逃避🤌🏻,反过来就是服务甲方出卖灵魂的👌🏻。是本届鱼龙混杂的展映片里,少数的值得期待大银幕公映的电影,错过就是错过。 |
|
等待《奥本海默》之前,可以看《银河写手》激情过渡。 |
|
看片的时候笑到断气,看完之后看到热评说主角像沙丹又笑了半天。本片又名“影视行业劝退指南”,从入门到放弃,只有一部电影的距离。很喜欢主创映后说的话,就是因为我们不悔不改,才有了今天这部电影。漫漫银河,与你携手。 |
|
真诚的做作和自恋,陈旧的解构和致敬,无聊的反讽和迷影情结——电影本身不是很差,但就是特别无聊乏味。短视频本意是为反讽,但除了卖机灵看不出任何笑点,且电影的质感被进一步拉低;将编剧的几大业务要素分拆,再填进去众卑微编剧的惨情北漂故事,非常笨拙,非常无语;结尾还自以为幽默地科幻一把,以及什么北影节抢票、转票同时顺便谈个恋爱,真的🙄🙄🙄必须警惕影展爆款! |
|
导演里明明有女生啊?!为什么电影里所有男的还是都看起来不洗澡,好脏。 |
|
一部耍了很多小机灵的喜剧电影 |
|
剧作法三幕式,苦楚的状态才酿出清泉美酒,流逝的年华时间,剧组里尴尬的地位,片头片尾居于次的字幕,反复修改故事发生的合理性(监制/策划)被背叛与做出不同的抉择,共同构成编剧这个岗位。
高级打工人与影视民工并没有什么区别,拖欠你尾款,制片十句话一句话才是真。生活 梦想 人生 共同构成一份短评的起点,以掩盖影视人对诸多胎死腹中作品共同的遗憾。 |
|
会把戈达尔贴墙上的人真的会在北影节优先抢<黑暗骑士>吗? |
|
真是血难看,全程电影圈编剧圈地自萌梗,但又想赚下沉市场的钱。一个编剧要是说出最喜欢的导演是诺兰,我真的建议把作品都烧了吧。很难抉择今年诺兰这样被蹭更痛苦还是牛蛙跟陈思诚对谈更痛苦。
看得出来已经在极力逗乐观众,尝试一切解构,自以为新鲜的打破创作常规,但实际上才华非常有限。所以露怯的拼贴、自嘲、更换戏剧类型,但依旧无聊至极。
表演、文本、编剧、运镜一切都平庸的让人不敢相信,到底怎么能拿到制片人这笔钱的? |
|
我不过是说了一句这片子票房最多三千万,然后被抖音官号拉黑了。我寻思着三千万对这电影来说是祝福语吧? |
|
常营不止三兄弟和“鳗”咖啡,还有破店肥蛤和管氏翅吧,还有每个点灯到天亮的电脑桌。当你觉得他乡有了家的味道,辛苦了,你已是一位合格的影视人。 |
|
最妙的是,把《坠落的审判》和《银河写手》放在前后两场看,男性文字工作者的形象立刻就丰满了起来。甚至可以组成一部连续剧(滑稽 |
|
对编剧日常的碎片抓得很准,也有不少笑点(导演访谈里在和麻花喜剧区隔,但其实还是麻花的演员、麻花的影子),作为处女作有流畅和有新意的表达。但不喜欢。实在太行业内部向了、太自怜了、太委屈了,堆叠到一起以后,密度高到让人厌倦这冲天怨气。在有女性作为主创的情况下,女性角色之单薄刻板让人不适。 |
|
《银河写手》男主在床上打字意淫的那一段让我明白为什么男的爱看《我的26岁女房客》了👎👎👎 |
|
有理想主义,但是没有才华,看不出七秒人剧本好在哪、不知道在坚持啥,甚至觉得策划说的挺有道理的。可能对生活没有理解,不能因为生活就是没有铺垫地发生了就不用去探寻背后的原因。对行业也没有思考,好像能做成合格编剧都是不坚持自己一样。不能简单地靠着跟打工人被压榨来共鸣而获得口碑。三星鼓励吧。 |
|
今年FIRST爆款,现场反响热烈,笑声掌声不断,实则是一部打内不打外的电影。片中太多电影行业的内部梗,放在影迷群体里,自然能收获到心有戚戚焉的加成效果,且这种效果,还会因为一种潜在的“圈内优越感”,相互传染,得到进一步放大。
说回电影本身,是一部相当熟练的商业片,讲两个年轻编剧如何被甲方折磨得心力交瘁,这倒是有普世意义的,毕竟,在这个全民服务业的年代,谁还不是个乙方呢。
影片最终落点于又一次创作的开始,还是挺动人的。它其实在讲,使人自愿成为一个创作者的动力,从来都是创作本身。但这个行业又好像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驱逐这样的人。 |
|
跟性别没关系,就是纯粹无聊,看不起开心麻花的开心麻花电影,想象不到高水准编剧的编剧作者型电影,对行业的刻板讽刺没有超过汪海林之流,对北漂的细节描摹没有胜过光线青春片,小心翼翼地用人脉和资源搭起“都不容易”的伪草根现实网络,所谓行业内部梗一股包浆油哈喇味,不知道除了鸡贼还能怎么形容。从头开始就是最笨拙的旁白完成情节推进角色塑造矛盾冲突……中间夹杂莫名其妙的友情线、爱情线,以及救猫咪小科普——人家亚当麦凯打破第四堵墙是为了叙事解构,放到这里只剩毫无意义的耍宝卖乖了。所有表演都是在短剧和小品之间左右横跳,导演没有注意到下雪那场戏宋木子中景和特写镜头的发型不一样吗?看到最后彩蛋真的拳头硬了,大概是说主创艰辛,first首映成功,“现实比电影更加精彩”,然后一顿沾沾自喜炫耀,这是在干嘛啊? |
|
好久没有在影视剧里看到真实的地名(和车牌)了。当这些名字出现的时候,无需多言,它就跟观众更近了。所以说,好的作品最重要的还是那三个字——用真心。Ps:「你知道向日葵吗?他就是这么开朗的一男孩儿。但第二天他就没了」谢谢这部电影在我最沮丧的一个月,给了我一点点安慰。 |
|
整活儿大电影,但大部分都是烂梗,对影视行业的揭露与调侃不过是老生常谈,对小编剧群体的刻画更多了刻板印象。一面急于解构编剧生存现状与类型创作法则,另一面又无法建立真正鲜活的角色群像与可信的人物关系,所谓“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更像是一句羸弱的自我辩护。最令我难以接受的是,明明有一个女导演,全片最糟糕的却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女性的存在完全是给予男性的奖赏或惩罚。两相对比之下,觉得去年那部同为编剧题材的《不虚此行》真是动人的好电影。看见主创在片尾“炫耀”在FIRST影展拿奖的经历,想起了波米那句话,“我们与时代互为因果”。 |
|
明明以为是常营编剧的爆笑血泪史,“救猫咪”和各种迷影梗比如诺兰,姜文,《黑暗骑士》,连墙上的海报《小丑》《猜火车》《星际穿越》披头士戈达尔全是彩蛋,一度笑到不行,谁想到还能看哭啊!想起了好多人好多事,泪点在致敬《闪灵》的重复码字里,在编剧的世界里,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有无数次相遇,无数次擦肩,无数次回头,但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圆满和轰烈。有的只是你没发现却早已存在的端倪,猝不及防的告别和发作时才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痛风。为我们撞得头破血流也依然会因为一个好的想法就能兴奋起来重新出发的纯粹,为那些离开了的人们,也为那些仍然留下来的人致敬。人生有梦,百年未晚。电影总会比我们这些人活得更长,我们都是电影银河里的一颗写手罢了。只能微弱地闪一下又怎样?没有微光,哪有银河? |
|
给那些打拳的评低分女性:最近开剧本会发现,涉及到女性角色编剧们都变得无比小心翼翼。女性不能经历苦难,因为会被说厌女; 女性之间不能有斗争,因为会被说雌竞;女性不能为 爱付出,因为会被说恋爱脑;女性不能太强势,因为 会被说没有性张力。所以艺术作品里到底能存在什么 样的女性?一路顺风顺水,天生金字塔尖,永远大女 主,爱情挥手即来甩手即去,敌人只是男性,伙伴都 是女性,人类情感集体降级,什么都没有搞钱重要, 按需要随时切换傻白甜而不腻、美强而不能惨、脸要 很幼身体很欲,自带人生纠错功能.…天啊,girlshelpgirs一下吧,这是女性觉醒?这分明是创作灾难! |
|
谁家好电影从头旁白到尾啊,诺兰剧本那么复杂人也不这么拍啊
作为很早就看合文俊宋木子的观众,真希望他们有好作品,但这部真的不行。最好的笑的一段接一个慢镜头MV,最燃的一段夹杂一堆土了吧唧的场景,一段颇有巧思的一镜到底马上跟了一段三分钟看电影短视频,小美一出来我当时都想走了,两位编剧导演你让观众花钱看这个?片中编剧口口声声说懂什么是好剧本,贴满英国大导捍卫作者性,墙上又是戈达尔又是博伊尔,咱也得知道什么是好的视听语言吧 |
|
戏里戏外都在说:烂编剧烂剧本也是可以登上大荧幕的 |
|
又典又男 改几次稿就受不了啦?自尊心就破碎啦?哪有本周六翘班出来的本打工人更心酸🥲 |
|
属于在迷影里微短剧玩得很溜的 |
|
解构时要放下自以为是,讽刺时要不畏人情世故,塑造女性角色的时候要放下性别偏见,懂诺兰的就是男的,女性影迷就可以轻易上床,油腻的时候不如想想自己是否就是那个贝勒。再者说这个业内有什么好拍的?最好笑的难道不是每每有热点时来自民间的嘲讽吗?最后,即便是在编剧中心制的好莱坞,也是得有才华才可以。 |
|
每当觉得:诶好像有点意思的时候,又变得自以为是的无聊起来 |
|
前半段包袱不错,后半段更像颅内意淫的爽文。女性角色塑造的好烂,是充斥着恶毒刻板印象的零分工具人。 |
|
前面一些电影梗是好笑的,但是并不足以支撑起整部。作为电影,塞了过度的旁白和配乐,倒显得自恋之余能力不足。在导演和编剧的核心人员存在女性,映后交流也是女导更主导的情况下,还只设置出了这么边角料的女性形象——一位绿帽出轨好兄弟的女友,和一位因为电影节收票相识而上床的女友,最终两位都成为男性自我怜惜感动的燃料,她们的故事和事业只是兄弟们的陪衬,非常的失望。最后,影片里主角们才华没有怎么传达到,但是感觉都挺臭臭的。 |
|
难怪影展上可以成为爆款,是那种能让小圈子很high的类型,算是迷影定制款,拿去小西天轮放的话,有望成为下一个爆款吧。跟《永安镇故事集》和《红毯先生》要面临的受众问题差不多,你觉得很high的笑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门槛。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作者性,更偏喜剧一点,主题还是永不放弃追梦那类的正能量,比另外那两部会更友好。编剧职场素材是业内段子集锦,不过漫咖啡里那些谈着几亿大项目的同行,他们的故事才是这个行业那几年的常态。以顺直男视角展开的故事,有些情节和女性人设肯定会让厌男的女性观众不爽,买票前做好心理准备吧。 |
|
态度挺认真,呈现方式上也希望多样化一点,但最终效果确实老套了一些。怎么说呢,从主题到内容再到情绪,更像十年前甚至更往前的北漂青春叙事:理想碰撞金钱,个人对抗体系,爱情败给现实,梦想断送给时间。人物和情节设定上,对熟悉这个圈子的人而言,设计都没有惊喜太陈旧,对圈外人又难以共情。可能这确实是主创此刻最想写的东西,像一口恶气,一声叹息,一场告别,一种回望,一点欣慰。但这些都太个人化了,和其中偶尔闪现的灵气相比,匠气孩子气的比重更高一些。 |
|
充满男loser的意淫气息,感觉被精神qj,多次雷倒想离席,无聊到看表,第二天越想越恶心,凭什么花钱给我看这种烂东西,消失的她我都愿意多给一星了
全片槽点,唯一有点趣的是分剧本那段,但那里双男主的矛盾爆发也很站不住脚。
墙上贴着戈达尔,张口闭口是诺兰,卖票条件是要考考你,卖给女影迷还能顺利滚床单。睡完女主说“还想再在大荧幕看一次星际穿越,想想就觉得,真爽”,男主:“那你刚才?”,恶心。且虚伪,评价诺兰的时候也根本感觉不到什么热爱。
好多剧情也莫名其妙,害虫三角恋情笔墨很多但意义是?和pua你的甲方女性吵完还要被告知“要不是她,你们早被辞了”?床上yy前任遭遇让人生理不适。介绍并讽刺节拍器原理的油腔滑调好恶心。全片过于散乱让人对主线发展失去兴趣。
观感不好也和男主形象有关,眼睛受伤了sorry |
|
「你也喜欢诺兰啊」算不算影迷版的「你也喜欢梵高吗」? |
|
令人想起巅峰时期的开心麻花电影,依靠丰富的形式变化抖响包袱,笑点密集,但这也让本片看来似曾相识,无甚新意。故事源于生活,扎实有力:两位怀才不遇(或者说自命不凡)的编剧,用他们自己的奋斗经历展示“逐梦影视圈”之不易,也在最后著就了成长的辩证法——人物看似没有弧光,实则完成了心底的跋涉。而突如其来的包袱和事件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但这恰好对应了生活苦乐交织难以预料的真相。不过这是“圈子电影”而非元电影,它的自反仅仅停留在最表层,却也因此打开了互文的空间,任何曾经在坚持自我表达和遵循游戏规则之间挣扎过的人,或许都会获得共鸣。 |
|
没法喜欢。本质上就是鸡贼,就是宇编或者开心麻花。只是说前者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后者是边捏脚边体认权力,到了这部变成躲进意淫或捏一个曾经看不起开心麻花群体的脚。看到那些对自己对同温层的刻画当然也笑得很爽,但想到创作者绞尽脑汁编排这种让你共情让你大笑又要让你自我觉醒地煽情哭泣,这是喜剧大赛的、小品的创作模式,还夹杂着那些对于所谓迷影的消解乃至刻板印象以及重重的男凝。
或许有点何不食肉糜,但我真觉得这片很好地与地球那边的编剧大罢工形成了呼应,没有绝对褒贬优劣,但如果把同一行业两种语境下截然不同的苦中作乐和全力抗争拿来好好比较比较会很有趣。
说这些很容易会被影片构建的精神胜利法以一句轻飘飘的“认真你就输了”或“就讽刺你这样的”所消解,但还是要说 its totally NOT A CINEMA(挂了戈达尔海报也没法赦免,他也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