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非常憋屈,这些声称保护女性的男警察,却不相信女性受害者的话,还宣称Riper只下手妓女,进一步污名化这些女性,如果他们认真根据受害者提供的画像和信息去侦察,不那么顽固不化,案子早就该破了。男警察们使唤女警察,一口一个Love,"Love, 给我倒杯咖啡。”“Love,破案是我们的事,你只要负责把文件整理好。”“Love, 让我们来操心这些,你的工作就是去接电话”……对女性受害者的审问更是各种不尊重、自以为是甚至邪恶,真的太需要女警参与和主导询问和犯罪调查了。 |
|
剧中的男性角色只有两个类型:一种是混蛋,另一种是废物。 |
|
果真太漫长,倍速都不嫌快。 |
|
受害者的性命是开膛手夺取的,对家属的二次伤害则是无处不在的男凝完成的。 |
|
令人窒息,当女性不被真的“看见”,她们成为了尸体,成为需要被侦破的案件,成为“妓女”,而不是母亲/女儿/学生/妻子…适合配套《生而为女》一起看。反套路的没有聚焦在案件的杀人手法,残忍血腥,也没有聚焦在侦探,反而把镜头放在那些受害人的家庭和被迫谋生(E1/E2),放在姑娘们被客人剥削的夜晚,被警察剥削的审问,放在警局碌碌无为的官场男性扯皮,就这样,过了五集,现实里过了五年,凶手才被抓住。4263天,没有人真的在意死去的生命。再想起Michelle Wolf说的we need more serial (women)killers的笑话,如果只能被迫呆在家,如果只能被一这样的方式对待,那真的应该有更多女性连环杀手自我防御。 |
|
要说一句,剧里的警察看似每天忙忙碌碌,结果都是碌碌无为。大可不必拍成7集,7集时间证明了整个调查的无效性,只想让人快进,快进也不影响剧情。想要传达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好的导演和剪辑表现出来。 |
|
英剧还能看到一些有质感的佳作,起码高水准的编剧是存在的,比美国人今年拍出来的狗屎强多了。拍摄用的应该是款比较老的变形镜头,焦外虚化得太迷人了,光斑也很漂亮。绿色和黄色都做了大面积降饱和、降对比处理,符合七八十年代英国风雨如晦的气氛,虽然有些场景有点过犹不及,比如警长庭院那一幕,鼠尾草是蓝色的没调过,在整体偏暗调的背景里显得很怪异。配乐上大分,弥漫全剧的提琴声丝丝入扣,时间的钟表一天天走过,受害者转瞬间红颜枯骨,悲怆而无力的气氛渲染得很足。 |
|
這兩年看過最有深度的英劇,對得起群星熠熠的陣容。打破規則,打碎陳詞濫調,不需要兇手側寫與剖析,不需要渲染、歸因、站邊或同情,將聚光燈投向別處,投向案件發生之前和之後,投向那漫長的陰影。一個施暴的男性並不重要,那其他男性呢?暴力為所欲為的嫖客,蔑視羞辱性工作者的警察,對女警呼來喝去的警局上司,調笑臥底女警的同袍,對受害者嗤之以鼻的看客。陰影的中央,是所有女性,逝去的,活著的,目睹的,感受著的。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子背後,都有一張可能會受傷害的臉,漸次浮現。第六集的高光結尾,一群悲憤的女大學生,終於在黑暗中走上街頭,發出顫抖的吶喊——這個社會需要改變的是男人,不是我們女人。Sail on, silver girl, 就算眼前是死水惡波,也可以己之肉身,為彼此築橋樑。 |
|
细节写得极漂亮,随便列几个:1、幸存的黑人受害者证言不被采信,警察离开前问了一句:你确定他(凶手)不是黑人吗?2、女警察(被迫)扮作“站街女”以作诱饵引出凶手,她惊魂未定地回来和伴侣拥抱后,伴侣看着她的着装带着性暗示问她“要不要再穿一会儿?”。3、询问“妓女”,是否在性交易过程中遇到过让她察觉到危险的嫖客,她回答当然有,警察追问“哪一个”,她回答“每一个”。4、犯罪现场,女警察看着尸体怔住,同事问她怎么了,她说“我妹妹有一双同样的鞋子”。/首集以一个因大环境经济萧条、家庭入不敷出而被迫以性换钱的母亲作为主要人物,她遇害当晚出门是为了给女儿攒钱买裙子。首集定调直接表明警方“凶手只针对妓女”的错误论断,而这个错误影响了罪案解决——幸存者不愿背上妓女之名而拒绝暴露、又因幸存者不是“妓女”而错失证据 |
|
当然知道凶手会被抓到,但看看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吧! |
|
当抓到真正的凶手的时候,因为是凌晨一点钟,就不想出警过去别的县;对于盘问过9次的人,都没有发现他就是真正的凶手;警方在盘问特殊工作女性的时候,是那么的无理且下作,那种女人做这种工作就是有罪,而男的找就无罪?!警方对于女性的建议居然是呆在家里别出去最安全,你们倒是高智商!最后希尔的母亲对于渎职的警员的上诉居然被驳回,意思是都已经承认是有渎职,但那你又能怎样?渎职人员还因为售卖调查记录而获利4万英镑。 |
|
这部剧比最近几年魔改的阿婆剧好看多了。因为真实,所以悲哀。凶手其实是懦弱的,他只能对弱小下手才能找到强大的快感。整个时代是混乱的,制度腐朽,刻板印象也是那个年代女人的悲剧。 |
|
约克郡屠夫Peter Sutcliffe的故事。从警方视角展开,讲述六年漫长的追凶故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次询问但从未正式调查凶手,在错误的线索上兜兜转转,浪费了很多机会。对女性的偏见渗透在办案中,特别是对性工作者的歧视是警方一开始不愿意认真对待案件的原因,并且因此错过了很多线索。可以配合网飞纪录片The Ripper观看,那部详细说明了警方的不作为。 |
|
这个剧的编剧太会写男性角色了,每个男性角色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都爹味十足,肯能力爆表,不经意间的举动和台词很窒息,而这正是剧中的杀人案无法侦探的原因。男警察每天很忙,看着也很善良,但对女性的偏见死死地遮挡住他们的眼睛。 |
|
阴暗、压抑、粘稠、沉重,如果说前两集还有些过于缓慢,到了后来就开始陡然上升。这个故事并不是通过悬疑推动的,而是通过绝望推动的。你会发现,警方一直陷于泥淖之中,看起来一直在行动,但实际上一直困在原地。那些女人被杀死,而那些警察也被“杀”死了,杀掉了锐气、信心以及精神上的自己。它在一直悲叹的调子中拷问了很多事。一首哀歌。 |
|
这种英伦风的现实题材犯罪剧,真是可以秒杀很多浮夸的美剧犯罪剧,太厉害了。一流的剧本。透过案件记录社会问题、剖析人性真相、塑造令人难忘的人物,而不是拘泥在刑侦细节,沉溺在警察正义形象里,这个故事里的警察真实而复杂,看看人家怎么拍犯罪剧,戏剧化、剧情化真实事件的。中国的“白银案”若能拍成这个风格一定会爆。 |
|
看的揪心但真实有力。天朝影视真的太缺这种真实 。前侦探的死一笔带过这种设定相信现实也是如此,他诚心相托的剪报本沉默的躺在别人的桌下,快让我压抑到爆炸,两个探长在抓出租车司机那里就该下课了,他们在偏激的路上越走越远,看的闹心, 这些所谓大侦探还不如一帮女警下手的眼界,哎 只能说 现实中没人能克服人性或者自身弱点, 认真的一步一步往往是走歪了路。 五星好评英剧。很多年没这种看剧状态了 特别是案件类,记得上一个还是维兰德。 |
|
压抑,这才是能把人逼疯的案子啊,当然警局没人发疯,侥幸结案后还洋洋自得。1975年5月到1981年1月,被害女性十三人,一开始是站街女,后来也有普通女性,警方成立专案组,大量走访调查,索引卡堆积如山,房间地板都需加固支撑,结果事后发现凶手曾被警方询问过九次,1969年还因手持凶器被捕过。最后落网是警方抓嫖的意外后果,还差一点让他逃了。中间更有可恶的无聊分子冒充凶手,寄信寄录音带,其口音误导了警方的调查方向。警方最大的问题是傲慢,对站街女各种歧视,一开始不重视,闹大后又眉毛胡子一把抓,被海量信息淹没。纪录片风格,人太多,受害人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大学女生,被误认为妓女的黑妹,还有那个有四个小孩的母亲,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说服丈夫让自己偶尔站街换点生活费。那时站街犯法,现在是不是倒过来了,瓢虫有罪? |
|
对当时女性整体被污名化的表现很充分,包括受害者、家庭主妇和警察队伍中的女性,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整个警察系统的僵硬粗暴和自大,才酿成旷日持久的惨剧。这是个别人的同情心所很难撼动的。 |
|
警察太傻X,面对受害者咄咄逼人各种花式侮辱,面对罪犯倒像是春天般的温暖,话说罪犯的老婆真的不用送上法庭判个包庇罪吗? |
|
提醒一下想看的各位,这案件的大部分办案警察的恶心程度不是现代正常人能理解的,做好一边看一边发火骂脏话的准备。。。真是气到7孔冒烟 |
|
[爱壹帆]ITV的侦探剧集值得信赖。女性主义的一种手法是表现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贬损,这部英剧是这么写的,很难受,但有意义。女性受害,请宵禁男人——这个简单的道理现在也适用。 |
|
九八年东北下岗潮,丈夫骑着二八自行车送妻子去下海,类似场景在英剧中一样有:丈夫在喝啤酒,等妻子下班,两人回家在月光下点钞,只为给女儿买一件裙子。人们苦苦维持体面,为了生计却不得不,明知黑暗中蕴藏危险,仍将命运交给不确定,因为别无选择,沉默贯穿始终,时代悲剧令人心碎。 |
|
几乎以纪录片的角度描述了约克郡连环凶杀案的一切,事无巨细展现了此案对受害者和社会民众的影响。旧警察体制使位高权重的警探因为傲慢而愚蠢,靠运气被下级警员因别案偶尔抓到了凶手,无能的上级警员厚脸皮收割各种好处,只顾保住自己的职位。详细描绘当时社会的职业歧视和性别歧视,警察局长首先一口咬定凶手只杀妓女,对案件丝毫不重视,直到不得不承认所有女性都有危险,又让女人待在家里别出门,英国妇女自行组织游行让男人待在家里别出门夺回夜晚。 |
|
并非纯粹破案剧,而是结合深度思考女性生存境况和审视司法系统的议点,再度回首这个过于知名的案件,在已然知晓结局的前提下,仍共时性地堕入由无穷分支线索构成的档案迷宫里,仍被深沉的痛楚和浓郁的悲伤所笼罩,仍为深夜独行女性的惊恐而揪心;很多框内构图视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无论是面对潜在的罪犯、审讯的侦探甚至是遇到的每个男性(甚至包括伴侣),都须得在这些怀着不同心思目的的视线框内,被不怀好意地揣测、被粗暴污名化,照片墙在日子的累计中逐渐森然。
从开场的大环境昭示着晦暗气氛,直至推进到体制内官僚们的傲慢、虚荣、愚蠢,确乎是漫长的阴影,斜长的影子并未如寻常破案剧一般最终散去,现实中真正的结局才是更令人窒息而致郁的——弱者/受害者无处申冤,不作为者发难财,夺去13条生命的真凶竟然因新冠才亡。 |
|
虽然是平淡克制的讲述,但却是我看过的最令人窒息的连环杀手追捕故事。5年13条人命,这可以说是北英格兰警方的至暗时刻,动用了巨大的调查资源,也将全社会置于杀戮的阴影之下。剧中没有回避对警方低效和愚蠢的展现,包括抓捕凶手之后的洋洋自得和推诿责任,与之对比的是受害者家人永远的伤痛。不过话说回来,在没有监控,没有DNA检测的年代,这种没有明确动机、无法从社会关系锁定嫌疑人的无差别杀人也确实是很难侦破,本案的破获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查了一下这个约克郡开膛手,此人被判无期徒刑,2020年在监狱死于新冠感染。 |
|
3+,这个臭名昭著的案件已经有多次影视改编了,本剧的特色是整体情绪相对克制,无力甚至绝望的负重前行,对无能、愚蠢、傲慢的控诉也无奈居多,没有焦点,只有牵涉者与时间的熬战。唯一多了一些的可能就是从女性受害者的遭遇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环境。 |
|
三星半。太拖沓,喝茶能拍一半时间 |
|
漫长的阴影是社会治理的低效 警察的无能 |
|
英国警方简直是🐷 |
|
三集弃,本来是当着推理片看的,没想到是反思官僚,男权的剧情片,和期待落差太大 |
|
经典英国执行效率,但是刚拍出来是很厉害的。反观。。。。我只说到这。 |
|
饭桶探案也算是一个新赛道了 |
|
一集过半还是难让人入戏,弃 |
|
假装尊重女性的男人比不尊重的人更可怕 long shadow的始作俑者是凶手 更是那一群无能警察 “你不承认自己是妓女你的话就没有可信度” 在种种迹象表明方向错误的情况下 依然对被害人说出这样的话 退一万步讲 你这无用功是在浪费你自己的生命呀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意义大于虚构 但看着也是真难受 一个案件弄到最后只能靠声音像不像来找凶手 哭笑不得 |
|
扎实的剧作,尊重每一丝细节、尊重每一个角色。是很多英剧之所以优秀的要素。 |
|
憋屈,除了憋屈还有压抑。太男凝了,老英真的会拍,这种现实题材剧。 |
|
社会环境带来的层层压迫和结构性的多重歧视裹挟下,这起案件有了一种无可避免又令人扼腕的悲凉。除了因为叙事需要而被淡化的凶手,所有人的行动似乎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无一例外将自己或他人推向深渊。即使事件结束,在它勾连起的种种议题里,长长的阴影却并未散去,不说别的,时至今日这个世界甚至都没有学会停止指责受害者(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那段TTATT |
|
太致郁了,地毯式搜索又有什么用呢,每次听到僵尸警察对幸存者的问询都要抓狂崩溃,尤其替Marcella愤怒,绝望的那种。9次啊!悬案的告破真的就全凭某个人的直觉和运气。///好久不见,莫叔演不讨喜的角色都能这么讨喜。 |
|
英剧真是电视剧之光啊!即使本剧还不是英剧最高水平的发挥,但依然会感动于英剧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然赞叹于英国演员的高水准的准确表演与从中表现出的深情厚谊;犯罪的本质是社会问题,重点不是“推理”而是案件折射的时代,以及终究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才是真正的重点,对女性、对少数族裔,所有歧视的后果终究是由所有人承担的,本不用死去的受害者,本不用耗费五年的时间与如此超大规模的动员导致的耗费,要经过多少时间、多少悲剧才能懂得的浅显、基本的道理,可惜到如今本质上依然无法改变避免 |
|
该死的官僚主义刻板思维 愚蠢之极 |
|
对于历史上连环杀人案都应该用这种严肃的手法,而再不是猎奇的角度,让凶手逃脱不是凶手“高智商”,也不是缺少“名侦探”,而是种种失误 |
|
对愚蠢感到绝望 |
|
好精彩的群像白描。谁是你的镜子,照出你的可笑和丑陋,心知肚明。 |
|
鄙夷的,偏执的,无情的,残忍的,置人于死地的厌女症留下的漫长的阴影。 |
|
一天一集,终于在妇女节这天看完了。打开之前以为又是英式犯罪迷你剧,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些警察怎么这么傲慢、自大、无能。一部看完让女性心有戚戚焉的剧集。 |
|
是谁给这些油腻中年警察信心,如此武断的办案的?太恶心人了。 |
|
看一群白男这么多集也解决不了问题,快要气死了。 |
|
前三集还不错,后面开始下坡,感觉编剧是在赶稿子?全篇都几乎没有描述小男孩的什么活动,最后一集应该把成年后的小男孩塞进去,太突兀;最后三集把着重点放在警察犯的错误上,说的好像他们是故意犯错似的,描述的不够就事论事,显得很单调,明明可以着墨一下受害者家庭,白瞎了 |
|
龙年最佳。警察局长幻视“是,大臣”里的主角。某种意义上也是“是,大臣”在现实层面的惨烈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