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stars. 被占/清空的宅子,游戏的终结/开端。真正从影像里生长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literary yet not literature,好久没看到当代电影里有这样的摄影机自主运动和无人称主视角镜头了! |
|
苦中作乐,有趣得很~疫情电影之另一种,对lock down-hold on以及物质与数字化关系的一点思考。在得到望远镜后开始内观于是得以远望,直至连望远镜也不再需要。赐我一个可以共读等待戈多的可爱摩托小哥吧!7/10 |
|
惊叹于它似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种属于生活自身的幽默节律,所以其实并不需要一个等待戈多的文本起到一个主旨沉淀的作用。妈妈追女儿那场戏颇有Play Time的味道,一种最小幅度的对于空间的利用 |
|
把无聊拍有趣这点实在深得安东尼奥尼真传,卢西亚娜·阿库纳就是莫吉兰斯基的莫妮卡·维蒂。但这部真正的特点还是极其充沛繁复躁动有层次有能量耳花缭乱的声音,还有鸡飞狗跳上下翻飞的景深+默片式调度。虽然是个喜剧,却又是一个严肃的思考:一切都因疫情加速数字化的今天,物质世界何去何从? |
|
8.1 Yes Home Movie,本届柏林最好看幽默的电影之一,其实也在思考疫情后做艺术的意义,是否能够变现,物质与艺术的关系等等。陷入梦般的想象,坚定地踏入虚构的河流。 |
|
他家狗真的很萌……|看过第5700部☑️ |
|
#金鸡国际影展 难得有一部纯疫情题材的电影。疫情之下的生活本身就无聊,以这个为主题写剧本可想而知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所以整部片子的节奏都如上网课般,让人忍不住走神。《等待戈多》串起了全过程,小女孩和快递小哥成为了等待者,而戈多,就是那个看似永远不会到来的疫情结束之日。小女孩对月亮的幻想引用并致敬了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之后小女孩被陌生白衣男子淋热水那段她穿着《捉鬼敢死队》的衣服,貌似也是另类的暗喻。喜剧元素多但不出彩,小女孩和电脑对话那段是巅峰。小女孩枪杀妈妈那段,妈妈充分展现了其肢体语言的优势,说明疫情已经戏剧性地造成了众多人的精神死亡。疫情之下,全家人反而断舍离似的卖掉了几乎所有的东西,旧物换新物,不知是否想说明要用全新的心态面对既已造成的伤痛。 |
|
金鸡影展第一场,10分惊喜饱满的新冠时期电影,《等待戈多》和“Hold On”贯穿全片,小女孩与摩托小哥构成一组等待戈多的人,忙于居家办公的爸爸妈妈构成另一组,最终一组人找到了月亮,一组人拥有了不再继续过去创作的勇气。影片问道:疫情是不是解决这个世界问题的方法?显然不是的。但结合我近期的个人生活,我觉得电影一定是,单是坐在影院里,就让我如此如此地感到幸福。 |
|
最佳疫情喜剧 |
|
@独放。“活着是恐惧的根源。”活着也是喜悦的来源。昨天还和小爱聊到,钱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以物易物多简单多好。而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网络可怎么办呀。还有看到多少次满月呢,比起钱,我比较在意这个。 |
|
电影中艺术家庭的这对夫妇,也是影片双导演,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否也是夫妇?如果是,那么就是疫情初期全面隔离时,两人打造的一场“等待戈多”游戏。开始时玩得尽兴,自嘲和奚落完全融入到我们深切感知的生活中。但似乎它也只适合一个短片长度,拉长了容纳不下虚无,就让后面显得瞎胡闹了。 |
|
蛮灵巧 源于艺术家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某种东西的废墟上 疫情让那些徒劳的 无聊的时间被延展 可生命依然往前走 我们等不到戈多 所以干脆和生活打一仗 给家中商品和人定价的过程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重新审视 对外物断舍离 创造 建构 直到能见到月亮 而在那之前 来自tom waits的 “you got to hold on” 一个光明的结尾 |
|
D+/ 看上去叙事维度很丰富,但实际上连接的方式并不鲜活。因而关于艺术创作的反思也并未回返到电影自身而只是一种过于外部的评论。 |
|
so delightful… the best COVID lockdown film so far |
|
过去留下的重负实在太多了,它们以商品社会的逻辑变换身份琳琅满目地堆积在密闭空间内,而一副能看见月亮的望远镜是新的文艺复兴,能带着我们再次走出中世纪,荒诞却浪漫,也振奋人心。 |
|
katie推荐,我套用katie短评:乌镇买不到票又怎样,最Zeitgeist的《等待戈多》我已看过。#2600 |
|
唉…………我喜欢它的构图运镜和层层叠叠的小空间剧场,但等待戈多作为文本,作为消解沉重的剪刀,反而把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太实心了。文字是沉闷的,唯有舞蹈,红彤彤绽开在毛衣上的颜料才是灵动的。灾难本身也许永远无法催生佳作,毁坏就是毁坏,除了惠子我还没有看到不烦躁的后疫情作品 |
|
第七大陆 收藏癖不要看 现代主义不要看 do u think pandemic changed movies?do u think pandemic changed filmmaking?changed what?will u consider pandemic when u r planning now? |
|
想做一个有仪式感的人,于是走出影院摘下口罩把它命名为我的疫情终点 |
|
很喜欢,看似疯癫无厘头的奇思幻想,其实是对后疫情时代里荒诞残酷无情无序的当下最好的反击,片尾曲不断循环的hold on hold on又那么坚实温暖。南美真是魔幻超现实的鼻祖,当我们还在假大空的语言里不知归路,人家的词语已经摆脱了重力,飞向月球了。对生死都有一种彻底放开的浪漫。 |
|
能把无聊的疫情生活拍的如此有趣,看过最棒的孩童视角之一。成人将自己活成家具的样子,而孩童将陈旧的家具重新纳入影像的流动中去。 |
|
今年看过最好的喜剧(或许也会是最好的电影之一),剧场版第七大陆或家庭版滨口龙介,瘟疫的沉重转变为幻想、浪漫、喜剧与舞台,内容非常丰富,又美好而精妙。具有着西欧和日本这种发达国家中产阶级苦大仇深外另一种可能,喜剧或快乐的能量与反抗,游牧和新生。 |
|
小作坊的创作产物,轻巧但更多的是无聊,有点意思,也有点没意思,就跟隔离生活一样。大概就是当迪士尼没有法务部吧。 |
|
疫情时期困在家中的三口人。没有太被故事吸引,但特别喜欢女孩为了买望远镜看月亮变卖了家中各种物件这个设定。 |
|
#金鸡北京展映# 适合电影院的片子,很有趣,笑声不断。后疫情时代的艺术从业者,该何去何从?艺术已死,抑或艺术无用?将实物变成一个个“数字”,又何尝不是一种终极的反抗——万物皆无用。从这个角度看,荒诞的结尾更加浪漫化了,更别说还有“永恒和月亮将永远属于我们”。追逐戏的动线设计真的绝了。 |
|
疫情和喜剧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似乎必然会导向存在主义的命题。轻巧肯定是《中间时代》的优点,但也很容易让人不满足,总期待创作者再挖掘出一些东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彻底导向荒诞主义的结局。中段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接近于段子串联,不过也呈现出封闭生活的某种特点:碎片化,充斥着断裂点,在百无聊赖中,想要打破常规的欲望在滋生。 |
|
3.5 真的是“万物标价格”了。跟我想的有点不太一样,可能期望有点高,前面挺长一段时间感觉有点混乱拖延重复?(这样的无聊也确是等待戈多式的煎熬)后边当然还是飞升起来,因为是Moguillansky,一定是要升华升华主旨,搞搞message的,就是没有little match girl那么connecting也没有gold bug那么工整和极具趣味。但放到小成本纯室内疫情电影的context里面来看,有几场的调度已经是惊为天人了可以说。 |
|
一种疫情所激发的对于所谓“阈限空间”的体认和书写,处于赛博与现实的交界,被数字拟象和资本流转所形塑的焦虑症候。从zoom的分屏画面进入家宅空间,借助颇具默片风味的全景深调度,母亲作为演员的身体以癫狂抑或玩乐的舞蹈,急切近乎“贪婪”地试图抚触和占据每一寸空间。与此同时,处于家庭中心的孩子却率先借由“贸易”开启“搬家”之旅,而起因却是对月球、对宇宙的想象——疫情之下,家宅阈限性的暴露推动了中心向边缘的探险,然而这一“流浪”仍然漂浮在资本市场之中。事实上,父亲导演的贝克特的Rockaby,在戏剧结构上具有舞台表演和口头叙事,以及口头叙事内部的彼此跨层和侵入现象,而父亲经由视频通话发出的导演指令构成了另一重的副文本——多重文本空间的互动也是对影片主题的呼应。 |
|
作为一部疫情电影,算是做到了我能想象到的有趣,但是通往的结局难称喜欢,和前面些许幽默的基调多么不相符,再进一步差点就《第七大陆》了。不过这部电影直接看到阿根廷炸裂的通货膨胀,糟糕的就业环境(虽然是艺术家家庭)以及人们不大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大选电影里这对主角夫妇也投票给米莱了吧。 |
|
#金鸡2023国际影展#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大银幕看过的疫情时代电影,以伪纪录片的方式呈现,荒诞不经却无比真实,这三年来发的一幕幕犹在昨天……镜头前这家三口疫情期间过得都很魔幻,舞蹈家妈妈失业在家整天蹦蹦跳跳,困兽般的爸爸导演《等待戈多》一筹莫展,小女孩则一心攒钱买望远镜,摩托快递小哥则配合“搬家”,观众们在影院里笑翻了天。月色很美,妈妈浴室对爸爸说的那段话更像是导演心声——“我们的身体像是废墟”,以前坚持的一切都都失去了意义,世界变了,艺术要如何顺应和呈现这个“千变万化”日渐陌生的世界,后疫情时代如何清零生活如何重新开始……这些全部突兀而紧迫地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真诚戏谑自娱自乐,让娜·莫罗在《祖与占》里的独唱音乐贯穿始终,“握住我的手,我就在这里,坚持住。”片尾曲《Hold on》鼓励人心。 |
|
#金鸡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从疫情时代的生活写实到思维发散后新的生活方式,整部电影较为准确地阐释了疫情居家对大众的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影响。当原本谋生的方式变得不可及,如何在这段日子生存下去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所以电影中所展现的变现方式也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破局之道。 |
|
3.5 |
|
#NHIFF2022#Berlinale72 Forum 第一部潘佩罗小组作品。 |
|
#NewHorizonsIFF22nd# 7/10 疫情电影 |
|
【8.3/10】疫情时代的抚慰,感觉很温馨。封闭、重复,当足够“无聊”时我们便会跟随孩童挖掘日常空间的多重样貌,在乐园中寻得欢乐与激情的同时,也在单纯的视角下重估了现实的价值,危机和虚空都不再可怕,坚持、等待。一些深沉的思索稍显累赘 |
|
把无聊拍得有趣 |
|
如果孩子必将担当起电影的主角,那是因为只有她能家中固定的藏品变为活动的影像,无论是疫情中疯狂的经济流通,还是将旧的艺术焕以新生,她将其纳入到世界的流动中。 |
|
戈多是等不来的,摩托小哥却很准时;后疫情时代如何生活反而比疫情期间更加艰难和令人迷茫,so,等待戈多,不如成为戈多,或许不是我们需要世界,而是世界需要我们,穿破物质的迷障,看透价值的本源,从城市到乡村返璞归真,把艺术与生命里带给每一处等待戈多的人们! |
|
非常有趣的家庭电影,也是非常有趣的反映怡情时代的电影。贯穿始终的《等待戈多》对应着封闭生活的虚无和痛苦,但小女孩买望远镜的举动成为了突破口,带动着家庭不可逆的冲破束缚,走向疯狂 |
|
#FNC#后疫情时代的断舍离与苦中作乐。“我们都身处阴沟之中,却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
|
不挪窝的日常冒险,美丽的肢体喜剧,苦乐非二元,琴键间的漩涡将平凡生活点石成金。迟迟不来的戈多不知在哪印着钞票,任凭洪水般的通货膨胀将家具冲进城市不知所踪,但那又如何,你看今晚的月还是一如往常地亮。 |
|
补标 |
|
(LFF2022,BFI NFT2) |
|
可爱又迷人的疫情时期电影,以小女孩视角巧妙而轻松的构建了一家人的隔离时光,甚至还有些梦幻。 |
|
难得的喜剧素材和从日常中汲取乐趣的编排,创作者和素材之间的无缝连接,间隔在密切的环境下被隐去,于是情绪也被放大以此滋补创作。而回归原始的以物置物和以家庭为单位作业,成为了一种等待戈多式的生活,望远镜作为等待对象的秘密被发现之后,便指向了更加虚无飘渺的结束之日,等待结束亦或是等待一个契机。 |
|
新冠时期的《等待戈多》在疫情封控时期的日子里 期盼是唯一的救赎 我们等待着一个不知道会不会来的希望/解封 时间被百无聊赖的生活拉长了也被压缩了 于是为了填充些许意义 家庭有限的空间被最大化利用 楼梯所连接的两层作为天然的戏剧舞台 上演母女间有趣的追逐戏 所有家什乃至家庭成员都被明码标价 讽刺各种事物都被商品逻辑统摄的当代生活 (当然居家隔离期间人的身体本就成了家具的延伸) 艺术家忙于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艺术的重塑 再度陷入面对“艺术何为”这一终极命题的精神危机 而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议题都被儿童视角失重的想象力悬置了 |
|
潘佩罗小组的又一部「大流行」电影。疯疯癫癫,荒荒诞诞,基调是《等待戈多》和《生活的漩涡》。需要另一种后「大流行」的形式了,而Tom Waits的磁性嗓音喊出Hold on还是让人感动。 |
|
口罩期间的一家三口终于在女儿的带领下过上了断舍离的生活(大雾)特别喜欢小女孩Cleo对于居家期间家人相处“彼此之间好像静止的家具”这一段见解 如果家人之间的相处像物件一样沉默以对 那家里少了点别的东西还不被察觉也很合理了 妈妈穿梭在家里各个空间追女儿的戏呈现了一个有限空间在固定画面中的可利用性“我不想写作业 因为我要等待戈多”当大人们困于特定空间陷入等待工作机会的焦灼之中 也是小Cleo率先利用了居所内部的物质属性为自己心心念念想看到的“满月”变现 在荒诞又充满动荡的环境中 可以观赏预测的也就是月相的盈亏了 |
|
86/100 可能是最有趣也最机智的描绘“居家”时期人类生活的作品。其中不少一本正经的搞笑段落让人想起John Wilson的纪实影像,但《中间时代》无疑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在对身体、情感与人际关系俏皮的探讨中触及了深邃的存在命题。最令人欣喜的同样还有“潘佩罗小组”螺丝壳中做道场的强大能力,调动所有家庭成员完成的影像真实可感,激发了这种创作模式最大的感染力。 |
|
没想到疫情题材也能拍成生活喜剧。用孩童视角的天真对撞成人世界的焦虑,建立起新的秩序,反而拥有一种独特的荒诞感。《等待戈多》的化用真好啊,物质变成数字然后消失,希望的消耗慢慢变成存在主义思考,突然就很难过。#潘佩罗电影小组之旅 @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