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名是《盲柳与睡女》,但同时还融合了《UFO飞落钏路》《青蛙君救东京》《过生日的女孩》以及《奇鸟行状录》。何以能够将这几个故事连在一块儿,想必是因为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都有某种共通性。法式奇异诡谲的画风,很恰如其分地还原了村上笔下的冷酷与孤独,但对原作的改动并不是很大,将其影视化呈现出来实在无聊。 |
|
3.5 村上春树,阅读你也像阅读一大片空气 |
|
TIFF2022|pretty cute style. 不相交的生活但类似的inner side,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的岛屿,所有看似热心真诚的关怀不过是客气,痛苦只能是自己的,甚至是被加注的,像被苍蝇吞噬一样。是印象当中的村上春树,尽管有一些情节不太理解,所幸不影响感受。日式的背景,美式/白人的视角。 |
|
#TIFF22 走下楼梯,进入河合隼雄式的地下室,故事从311地震开始。就像导演在放映前所说,电影在描绘人们心中的余震。对于突然灾难的恐惧,像漆黑的虫子集成一群钻入人们的大脑;难以言说的情绪,最终被充满隐喻却没有想象力的现实压垮。抽离的线条和发散的思绪,都会被来自受害者的痛苦呐喊揉成一团。/无论是煮意面还是安娜卡列尼娜,都很村上。/即使买的不是首映也有导演映前讲解和映后Q&A,加一颗星。 |
|
孤独、荒诞、无可言状。
不止是《盲柳与睡女》,几乎是构建了一个小型的村上宇宙,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动画版的滨口龙介。隐喻堆砌。地底的巨型蚯蚓指代地震,可看作是《铃芽之旅》更为散文化的呈现。可惜的是,虽然人物、故事、原作都在日本,但整部影片却总令人觉着不像日本。或许将故事本土化才是改编他国作品最熨贴的方式。 |
|
欧洲人拍的村上春树粉丝电影。绘本样式的画风挺有意思的,人是透明的如同悬浮在都市里的幽灵,舞台背景感觉并不仅限于东京,放到伦敦巴黎纽约都能成立。不能看作是独立的故事,应该是诸多村上小说经典元素和桥段的糅合拼贴:出走的女人、形单影只的男人、一段公路旅行、超现实的幻想、猫、古典乐……但单只有这些小资标签符号,又未免有点轻薄和矫情。两组主人公,更喜欢片桐先生和青蛙君拯救东京的奇遇,一个似梦似真的荒诞故事。 |
|
大概是迄今为止最忠实于村上春树原著调性的电影改编,或者换句话说,村上作品——尤其对于种种超现实场面的刻画——最为贴合的改编形式大概非动画莫属。除《盲柳与睡女》外,本片还穿插了短篇《UFO飞落钏路》、《青蛙君救东京》、《过生日的女孩》以及长篇《奇鸟行状录》——妥妥一个“村上宇宙”的整体建构。另外,片中英语和日语的互汇,以及法国团队的幕后执导,侧面展现村上春树小说语言极其凸显的世界性和可译性。(PS:片中“小村”的外形塑造确是十分接近村上本人吼) |
|
村上真·红人。完全日本的故事/形象+完全不日本的举止/语言= |
|
最忠实的村上春树改编,几乎是饭制电影。多部短篇捏合而成的剧作造成段落间的貌合神离,好在动画形式充分吻合人物外观僵冷内里奔涌的处世哲学,哪怕仅处于窥探-代入的单一观看模式,亦可得到满足。 |
|
听说剧本是把几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时拧到一起,法国动画拍说英语的日本人,不管是故事和主题,竟然都没有毫无违和感。可能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正在面临的人生难题都是共通的吧,每个人心理都有一只寻不见的蓝色猫咪,有一只像人一样巨大的青蛙,都有一样的不安和恐惧。喜欢文学性和个性解读的影迷有福了,又有一部能够让人不断回味的电影。 |
|
已有几部村上小说改编的电影都侧重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述,这部展现了村上小说中那些奇妙的超现实元素,用动画来呈现再合适不过了,充满想象力和大胆的画面。两条主线的故事互相交错,取材于村上多部小说,其中一个故事来自《奇鸟行状录》,我最喜欢的一本村上小说,非常惊喜。配乐也很好听。 |
|
有常在村上的小说里出现(我心疑是作者在写自己)的形象:害怕被妻子抛弃最终还是被抛弃的男人,等待被邀请入内的男人,用性来慰藉孤独的男人。故事很东方,所以有点遗憾台词没有用句法更矜持的日文。画面可圈可点,再次加强了我 “动画在表现抽象的文学意象上有天然优势” 的偏见。L'imagination Au Pouvoir |
|
整一个村上人狂喜 |
|
生活总躲不过撞向安娜卡列尼娜的火车,当你看到印第安人时他们其实并不存在,滚床单时记得摇铃防熊,跑路的老婆大都遇上飞碟绑架,十六岁少女憧憬人体解剖晾晒肮脏心肠,北海道黑盒里是否藏着你托我找的薛定谔猫,青蛙最高!也许是文学感最还原的一次村上春树改编#北京电影节 |
|
多种混搭风格,又有些无厘头的叙事,着实睡倒了一片…但要说看懂了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还是有亮点的,颇喜欢男主去北海道和片尾找猫的桥段…但我还是很好奇,女主到底是许了什么愿呢,或许这一段还是没理解有什么象征意。 |
|
蛮符合我想象中的村上春树,画风诡谲但精湛细腻,气质和《燃烧》类似,但比李沧东做的更好的是因为这是动画!是更抽象更符号更梦幻的拟实,反而是真人电影用真实影像描写空虚难以捕捉到的 |
|
日语原文本,法语区制造,英语配音,还用动画演绎;如此互不搭界的组合,从最开始的怀疑到进入后的新鲜,算作意外惊喜。在呈现灾难后陷于孤独与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都市写照很为生动;更有偶尔丰富的视觉呈现来支撑重现片中个人梦境的嘶哑与密集找寻。是那种足以享受沉醉其中的作品,换个角度想,置换为做真人演员,是不是也算《驾驶我的车》一个后续了? |
|
村上春树的小说本来就很隐晦,动画把具象进一步抽象化,观感有点惊悚,青蛙和猫,殊途同归。【BJIFF13th/Day2/Scene7·保利天安门】 |
|
@百老匯電影中心 |
|
睡女没看见,我看睡了是真的。。。 |
|
文学性非常强,“真正的恐惧是人类的感受朝着他的想象”。 |
|
2024.02.27:《琳达想吃鸡肉!》→ 第4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动画片 →《关于我家的一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盲柳与睡女》:给此条目上传海报、图片报错,保存资源决定观影。—— 2024.03.25:看的英语配音版。「法国 / 卢森堡 / 加拿大 / 荷兰」四个国家联合拍摄的日本题材动画电影却讲着英语台词不免让我感觉有点违和。画风不太讨我喜欢,内容也不够引我入胜。个人观感不及豆瓣两千多人评价7.5分带给我的预期。 |
|
TIFF2022|观影02|把众多村上的短篇故事和人物串联到一起,不过依然切分了章节,相互连续但是又各有不同,最重要是通过动画和抽象的形式,把观众的想象力从文字中解放出来,不断在好奇心和同情的驱使下,和人物一起在无序黑暗充满未知的人生中前行。特别喜欢里面人物细微动作和表情散发出来的感觉…… |
|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不断联想到自己看海边的卡夫卡时的感受,那种时真时假的感觉很奇妙。故事内核很日本,但是角色的行为举止又很美式,刚开始会觉得很违和,看到后面就慢慢习惯了。 |
|
法国文艺动画的调性出奇地和村上很搭,那种隐忍和内在探索,还有伴生着的那种冲击性的原始的开放张力,都构建出了一种既是东方也是西方的格调。整部电影看起来仿佛置身于云雾之中在空气中飘荡,难得在法国动画中截了几张让人暗自“啊”出来的图,作家的剧本果然会显得更加隽永。 |
|
#13th bjiff
4.0+ 大家别误解,这不是只有一个盲柳与睡女的故事,而是整个村上春树故事大融合。 |
|
无法度的愿望,地深处的蚯蚓,回不来的爱人,孤独的ONE NIGHT STAND |
|
4.0。资料馆1厅。风波之311余震。 |
|
法国人确实是村上铁粉 |
|
东京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
|
安纳西动画节首映。村上春树拿不到诺贝尔但可以是影视改编的赢家,情感蜉蝣和动画风格十分匹配,自洽令人舒适(对比就是这么产生的 |
|
“电影艺术永远不要在故事、文本层面做无谓的挣扎,因为文学艺术发展了千百年早就领先无数倍;电影是影像的艺术,视听语言才是电影的语言。”这部电影大概是最好的例子。村上春树的几篇短篇小说被忠实地复刻为动画形式,甚至过分依循原著导致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视听水准严重受制于文本。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贫瘠的影像(尤以与青蛙人交谈段落那些俗套的心理幻想画面为最致命),裹足不前而毫无见地。我们看小说自然会纵情臆想、幻想、畅想,村上小说的魅力也源于此。但这样的动画则是一种不必要的具象化,它反倒成为了一种限制、一种框定,拘束了我们自由的想象。所以,它是无力的影像、小说的傀儡,同时也是电影错误创作方向的典型反例。 |
|
Like watching a bunch of air. 谜一样的女人,谜一样的生活,谜一样的自己。后311生活的崩塌,有考夫曼那点意思了。Watanabe是个好名字。(诚哥原来你也看村上啊 |
|
有点弗洛伊德式的春梦和似幻似真的梦魇,一时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很奇妙的感觉和心悸! |
|
拍村上抓住了孤独的难以名状基本成功大半,法国人在这点上做得不错,工作上不受重视,夫妻关系里被当做空气,这就是村上故事里的男主角缩写,结尾找到了小猫还是留下了些希望。 |
|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11部。村上春树小说改编,关于爱、关于孤独、关于恐惧、关于怀旧、关于寻找自我。充满隐喻,形式上做的也特别有创意。 |
|
每个章节里的人和事不相同却相通,简笔画的二维世界却营造了一副极为耐人寻味的别味人间。 |
|
从村上的书里走出来似的!看完的100分钟好像读完了一本村上小说,酣畅淋漓,太痛快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分镜,微妙的特写,说话时的语气、节奏、状态,从我的读书记忆中翻出来似的 |
|
原来是村上小说啊。画风舒适,同时画风合适。 |
|
法國人用英語拍了一部日本動畫。即便配音不是日語多少有些遺憾,不過或許是改編自村上春樹原作的緣故,並不突兀,尤其是前半段,將日本人的都市病刻畫得相當細緻,一點點溢出孤獨感,各人各樣的孤獨感,剖開胸膛看見一顆黑色而柔軟的心,是影中人的,同樣也是我的,因為還柔軟,能帶來些許的溫存,可以給發條小鳥再上一下發條。電影結束,字幕出現,在片尾的配樂中,情緒後知後覺而起,鼻酸,泛淚,電影里的那一場雨,好像透過電影哭到了我心裡。 |
|
到影院重看 |
|
一个内心空洞,一个活在愿望之中,还有一个几乎“一无是处”;一个盒子,一只猫,一只大青蛙。普遍的压抑又因为大地震而更显焦虑。该如何面对未知,该如何选择未来,或许就是勇气和想象力吧。主题上偏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而表达依然是活泼开放的。 |
|
VIFF. 如此沉浸式的观影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每一帧都不想错过却还是因为去🚽而错过最后男主坐在院里与16岁少女对话以及男主的黑盒子与猫之梦的链接,捶胸顿足!我好喜欢这个电影啊啊啊啊啊(目不转睛!无法自拔! |
|
根据村上春树多部作品改编,影片那种看似轻盈实则疏离的调调,跟村上还挺搭。 |
|
#2023miff 好喜欢鸭🦆🦆🦆🦆!!全片充满着神秘主义意境 看之前不知道个村上春树有任何关系 最喜欢frog兄 |
|
3.6星吧。片子没怎么看懂,但还挺有意思的,和预期一致。估计得看下村上春树小说原著才能明白,是他的气质,和电影《东尼泷谷》沉浸的观感还真相似!用今天124岁的博尔赫斯形容诗歌的话套用就是:“也许你不能理解它,却能够感受它……”用秀秀话说(她一轮8.20看的)就是,法国人拍的说着英语的日本故事。画风潦草还有点儿丑,但应该是下了不少功夫。大青蛙太逗了!恭子那个愿望到底实现了没?为了今天看这个把人艺《钟馗嫁妹》挪昨天看了。如果不是昨晚睡少了,今天不至于在银幕下也睡女了。资料馆1号厅,三四成满。外拍中字,好像没有内嵌英字。片名头尾都出了。有人在架子上发“诺兰变奏曲”小册子。一阵阵下了一天雨,今天馆里可真是凉了,厕所都多上了几回,散场也清爽凉快!秋天来了。 |
|
一般 |
|
“我们人生的终极价值不取决于获胜的方式,而是取决于毁灭的形态。”很村上的剧本,画风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有日语音轨就好了。 |
|
法国人拍得说英语的日本故事,据说是村上故事集,怪不得我有点接受不良,就有点感受但是不太明白,看完了好像又啥都没看过,发现虽然没真的一本正经读过村上,但各种影音改编让我似乎还挺熟悉这腔调的,所以这就是口味问题,爱这种隐喻款人生迷茫的的应该说动画改编得滋味挺正。 |
|
改编挺好的,可惜角色说着非日语,场景也不够日本,总感觉很奇怪 |